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中国最好的算命大师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一个算命的大师给一个女孩算命和中国最好的算命大师的精彩内容哦。
星云大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元朝有一名道士,自称“神机妙算”。有一天,三个士子结伴赴京赶考,便想算算命运,卜一卜应考的吉凶,只见道士掐指一算后,伸出一根指头,士子好奇,问道:“此中何意?”道士说:“此乃天机,不可道破,届时自有分晓。”
三人走后,道士的侍者忍不住好奇,问道:“道长,刚才三位士子,究竟谁能考中呢?”道士说:“此中奥妙,不言而知。一根指头,中一个,也对;中两个,表示一个不中;中三个,就是一齐中;三个都落榜,表示一个也不中。不管任何一种结果,答案不都全部显示在这里头了吗?”
人,到底有没有命运?有!因为有善恶因果,怎么会没有命运呢?人的行为造作,就有各种的业报,怎么会没有命运呢?不过,命运不是定型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为了一个人,可以改变命运;为了一件事,可以改变命运;为了一句话,可以改变命运;为了一块钱,可以改变命运;为了一个念头,可以改变命运。小沙弥只有七天的寿命,因为“沙弥救蚁”,七天的生命,可转为活到八十岁的老翁。所以命运不是定型的;修善、修福,都能因此改变命运。
甚至命运也不一定要算命先生为我们算,我们自己就可以为自己把命运算好。有诗偈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三世的命运不都尽在其中了吗?所以改变命运,要先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习惯养成一个人的性格,性格可以做出各种善恶之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命运可以看得出来,但算不出来!一个人的命运,有时就长在脸上,表现在行为上;从一个人的出言吐语,难道还看不出命运来吗?至于一个人在二六时中,心念的转换,一念善,就可能上升天堂;一念恶,也可能下堕地狱。所以一年叁百六十五日,善念、恶念不都在改变我们的命运吗?
曾经有个算命先生号称“铁口直断”,有一位顾客上门请他算命,这个算命先生倒也认真,仔细问清八字,仔细的推算。算好之后,顾客掉头就走。算命先生上前质问:“你怎么不付钱就想走呢?”那人说:“你不是‘铁口直断’吗?难道你没有算出我现在身无分文吗?”
其实,算命准与不准,不在算命先生,在于我们心中的分别啊!
本文内容摘自《人间福报》
施錡
“岁朝”一词的涵义,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有所变迁。今天所理解的岁朝一般指农历正月初一。
以岁朝为主题的绘画涉及花鸟、人物和山水三种画科。其中山水类的岁朝图,可称为“岁朝山水”,表现山水村居之中的岁朝活动,在三种画类中最具诗意。本文梳理了自明代晚期以来画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山水类岁朝图,可知岁朝山水图所绘并非是全然真实的乡村场景,而是一种既带有理想色彩,又具备日常情感的桃花源式的生活,寄托的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团圆、和谐、热闹和欢乐的期许。
“岁朝”一词的涵义,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有所变迁。东汉郑玄为《尚书大传》作序,其中提到“自正月尽四月谓岁之朝”。南朝宋时期范晔《后汉书》中载:“岁朝会集众生,讲论终日”,李贤注:“岁朝,岁旦。”此时“岁朝”之意指的是今天所理解的正月一日。以岁朝为主题的绘画涉及花鸟、人物和山水三种画科。花鸟类的岁朝图,一般称为“岁朝清供”。绘制各类吉祥花果和清玩器物,往往出现于宫廷绘画之中。人物类的岁朝图,多有婴戏、钟馗等形象,面貌热闹滑稽。山水类的岁朝图,可称为“岁朝山水”,表现山水村居之中的岁朝活动,在三种画类中最具诗意。
目前所能见到的岁朝山水图主要在于明代晚期,约16世纪晚期至17世纪中叶。较早期的作品,有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周文靖(不详—1463)的《岁朝图》,不过这件绘画的定名实际上是出于乾隆皇帝弘历(1711—1799)之手。因右上有乾隆在庚子年(1780)岁朝后一日的题跋:“良田广宅富人居,乐岁三元庆有余。崔榻已欣纷置笏,贾门早卜喜充閭。庭前柏子苍宜盏,瓶里梅花香满裾。比户盈宁关治理,希哉致此正廑子。庚子新正二日御题。”学者黄小峰在《周文靖〈岁朝图〉:下班后的明代官僚》一文中提到,这可能是一件明代官员雅聚的场面。该画曾被古董商添上“马远”伪款,并在《石渠宝笈续编》中被载为马远《岁朝图》,后来研究者在左上角发现了“周文靖”的印,方知该画并非马远之作。据载,周文靖字叔理,号三山,为福建莆田人(一说长乐人),明代宣德年间宫廷画家,与李在(不详—1431)、戴进(1388—1462)、谢环(1377—1452)等同待诏仁智殿。画中呈现一处座于松林之中的院落,远处暮雾弥漫,掩映出树梢楼台,又有山岭隐现于后,颇有南宋之风。画中人物身着袍服,头戴乌纱,仪容整肃,举止典雅,正赴主人家拜会,堂屋内几位士人相互作揖,交谈。全画以墨笔勾勒,以花青、赭石渲染,局部加以淡彩,具有古雅之感,但与宋画相比,仍显出明代宫廷画作工整中带有疏秀的笔墨气息。画面的图式,人物的拜访和聚会活动,很接近《梦粱录》卷一中所言的“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的场面。山水与宅院的图式,也与后世流行的岁朝山水图颇有相通之处。
明代,周文靖,《岁朝图》,轴,绢本设色,138.5x7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被乾隆所定义的周文靖《岁朝图》,显示出一派端庄和整肃的氛围,但似乎现实生活隔着一层似有似无的薄雾,虽然画中有喜庆氛围,但显得节制而文雅。真正表达寻常人家过年喜庆之感的岁朝山水图,则出自明代中晚期的文人职业画家之手。这一时期的画家群体与以往有所不同,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文人特质的职业画家,如李士达(1573前—1620后)、盛茂晔(生卒年不详)、袁尚统(1590—1666后)等。这些画家大都活动于苏州一带,他们通晓诗书,长于书画,部分还有科举经历,因此他们的画作既具有文人特质,但又带有职业画家的精工良技,可谓是最为诗意的民间岁朝图。
在岁朝山水图的生成方面,晚明苏州一带的画家李士达,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画家。《明画录》卷一载:“李士达,号仰槐,吴县人,长于人物兼写山水,能自爱重,权贵求索,虽陈币造庐终不可得。万历间织珰孙隆在吴聚众史,咸屈膝,独士达长揖而出,寻为收捕,以庇者获免。年八十,碧瞳秀腕,举体欲仙,此以品胜者也。”《画史会要》载:“李士达,字仰怀,苏州人。”可见李士达是一位具有文人品格的职业画家。虽然在整个明代画史而言,李士达并非最出名的画家,但他的岁朝山水图对后世影响颇大,却是人们所没有着重提及的。
较早期的李士达的岁朝山水图,是在日本静嘉堂美术馆所藏的李士达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所作的《岁朝题诗图》。该画展现了元日的民间景象,在水村的庭院之中,有两位头戴巾帽的长者正在题诗,一位童子正在向一位长者上茶,柴门中又有一位柱杖长者前来访客。屋后是李士达颇有特色的柳枝,呈现向上生长的V字形,画面上部三分之一空出,可能留作题写诗文之地。画中的童子在庭院中燃放爆竹,正如《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先于庭前爆竹。其上还有李士达的自题:“今朝元日试题诗,又簇辛盘举一巵。杨柳弄黄梅破白,弌年欢赏动头时。万历乙卯元代试笔于石湖村舍,李士达。”钤“李士达”白文方印,“通甫”白文方印。此诗收录于清代太仓陆时化(1784—1789)《吴越所见书画录》卷三所著录的《唐六如近作》,包括八首唐寅所书之诗,其中《人日》诗正是:“今朝人日试题诗,更簇辛盘暖酒巵。杨柳弄黄梅破白,一年欢赏动头时。”此处将“人日”改为了“元日”,另将“暖酒巵”改为“举一巵”。李士达笔下的岁朝山水,相比周文靖之作,仿佛更有节日的气息,人物形象显得幽默诙谐,画中没有了整肃的士人,主要是长者和童子,在民间,长者是长寿幸福的象征,童子则是多子欢乐的源泉。除此之外,在画中增添了带有季节性的暗示。如士人头上的类似的软巾风帽,下摆偏长,有保暖功能,类似的样式也曾出现在五代赵幹的《江行初雪图》中,展示的是民间文人的冬日装扮形象。再者,庭院前后的树木虽然枝条茂密,但没有任何树叶,也暗示了画面的节令。
五代,赵幹,《江行初雪图》局部。
明代,1615年,李士达,《岁朝题诗图》,轴,纸本墨笔淡彩,136.5x55.1厘米,日本静嘉堂美术馆藏。
另一件李士达所绘的《岁朝村庆图》,是岁朝山水中的精到之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画家落款为:“戊午(万历四十六年,1618)腊月写于石湖,李士达。”下钤“李士达”、“通甫”、“石湖渔隐”三方白文印。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的《石渠宝笈三编》中记载,李士达《岁朝村庆图》一轴,其上画“水村山郭,松坞柳溪,岁晚鸡豚,春初杯茗。”本幅还有乾隆在1776年的题诗:“东郭远西墅,山家接水村。春阴庆老幼,丰岁足鸡豚。三代遗风在,一时深意存。治民无别术,饥饱俾寒温。丙申岁朝明窗御题。”钤有乾隆、嘉庆和宣统时内府鉴藏印多方。据学者盛忠强的研究,所谓岁朝村庆之名,最早即出现于乾隆的这首题画诗中,该诗收录于《御制诗集·四集》,题为《李士达岁朝村庆》。
这件《岁朝村庆图》中表现了吴中一带人家元日的诸多习俗。画中人物比例相比水村建筑略大,体型圆浑,这是李士达画人物的特色。水滨旁的V字形垂柳,也是李士达画树的特色。两棵乔松是为山水中常见构图,枝条下垂并有程式化特点。村中人家,长者访友宴饮,儿童燃放鞭炮,显示出一派节日慵懒富足的风俗人情。长者头戴幅巾,身着宽袍大袖的道服,颇有高逸之感。这类村野人物与宋代的风俗画有所不同,人物分为士人和童子两类,并无具体特征,相比实际的村居生活,表现的是世外桃源的理想化村庆场面。
在这件画作中,李士达似乎比此前更为得心应手,加入了诸多新春元日的习俗画面。除了新春题诗外,还有“开门爆仗”。清代道光年间苏州文士顾禄(1793—1843)所撰的《清嘉录》中载:“岁朝,开门放爆仗三声,云辟疫疬,谓之开门爆仗。”庭院中童子带着鼓和钹,应是《清嘉录》中“新年”所载的杂耍诸戏表演。门前士人带着童子前来拜年,一位挂着竹箩的童子正予另一位点心,有可能是《清嘉录》中所载的过年时所出售和馈赠的春饼。左边屋内两士人正在交谈,其后有一位童子,桌上放置一方形格盘,其中有彩色点染,可能为元日享用的春盘。画面的右边有一士人与童子正在拨弄炭炉。清代道光年间苏州文士顾禄(1793—1843)所撰的《清嘉录》中载“欢喜团”:“围炉中烧巨煤墼,曰欢喜团,凡岁朝元宵而止。”有欢喜过年之意。柴门前有童子从竹笼中放出一只鸡,如《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有趣的是,在左边的屋子中有一供桌,其上有香炉和供瓶,其后则是钟馗像。可能是由于钟馗有迎福,驱魅之效,《梦粱录》卷六中即载,除夜士庶家有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的习俗。《清嘉录》卷一载:“元旦为岁朝,比户悬神轴于堂中,陈设几案,具香蜡,以祈一岁之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作于成化十七年(1481)的《岁朝佳兆图》,本幅右上方有明宪宗御题:“柏柿如意。一脉春回暖气随,风云万里值明时。画图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款署:“成化辛丑文华殿御笔”,钤“广运之宝”,可见元日挂画钟馗自宋代之后,也成为岁朝节令的悬画习俗。屋后的两株乔松,一株苍翠,一株围绕花藤,其后则为远山,令人想起现藏辽宁省博物馆,传为南宋刘松年笔下的《秋窗读易图》,添加了隐居读书的图像内涵。
明代,1618年,李士达,《岁朝村庆图》,轴,纸本设色,132.9x6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传南宋,刘松年,《秋窗读易图》,册页,绢本设色,26x26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可以见出,李士达实际上创造了一种相比宫廷画风更有活力,更贴近日常的岁朝山水图,画中的人物从士人转换为隐者,场景从宦门转换为乡村,生动地再现了吴中一带元日的各种民俗活动。但其中也蕴含着便于职业画家学习和复制的程式化因素,题诗的内容即为其中之一。就题画诗而言,本应以诗论画,但在此时开始,题画诗反而成为一种构成类文人画的图像元素。事实上,在日本的《静嘉堂明清书画清赏》一书中,即提到李士达在1615年所作的《岁朝题诗图》中的这首题诗,与台北兰千馆所藏的李士达《岁朝图》、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盛茂烨《元旦试题图》中所题的诗是同样的。
据学者高美庆的考证,盛茂烨活跃于万历到崇祯年间(约1594—1640),从现存作品的款识来看,他字研庵,亦作念庵,号与华,长洲人(现苏州市西南一带),与李士达处于同一地域圈。现藏于弗利尔美术馆的《潇湘八景图册》,即是盛茂烨与李士达等诸位吴地人士合作的成套册页。盛茂烨在天启六年(1626)曾画一件《元旦试题图》,在枝蔓重叠的老梅枯树下画一座厅堂,两位头戴软巾风帽的士人对坐,其中一位正在两位丫角童子的展卷之上,书写元日新词。书字老者正在喝茶,一童子手端茶托,左边一童子手持茶壶,地上拜访一个炭炉。门前梅树下一童子点燃鞭炮,两个童子蒙耳,一派天真烂漫的元日景象。盛茂烨和李士达一样,有疏密二种画风,此画属于密体一类,与现藏大都会美术馆的《山水六册页》的风格相近,兼有来自周文靖的幽静视感和来自李士达的明快特色。画面中水墨氤氲,映现出丛林之后的巨然风格的山峦,庭前则是小桥流水,是为江村之诗意。右上角题诗即为,“今朝元日试题诗,更簇辛盘暖酒巵。杨柳弄黄梅破白,一年欢赏动头时。”落款为:“天启丙寅腊月廿又八日写。盛茂烨。”该画整体而言一派宋人风貌,颇有古雅之意,亦可见这首元日题画诗已经成为岁朝山水中的流行文化。
明代,1626年,盛茂烨,《元旦试题图》,轴,绢本墨画淡彩,185.5x71.2厘米,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图片来自《画徵》公众号)
在天津博物馆还存有一件周道行所作的《岁朝图》,周道行也是明代晚期苏州一带的画家,活动于万历年间。康熙四十七年成书(1708)的《佩文斋书画谱》中载:“周道行,吴县人,以绘事知名。”清代彭蕴灿(1780—1840)所编写的《历代画史汇传》中载:“周道行,吴县人,以绘事知名,山水人物,布景似张宏。”该画的格局与李士达之作非常相似,在水边绘一江村,堂屋中有老者、士人和童子,众人围炉暖酒,题诗,桥头正有一风帽士人携着捧琴童子前来访客。在庭院中同样有童子燃放鞭炮,在旁边的廊中有童子击鼓演艺,另一边的窗后则出现了两位仕女。屋后有两株乔松耸立,楼阁中一士人正在眺望远景,身后两名童子手捧书卷,屋中后方还放置一个茶炉。画作的人物体态虽不如李士达圆润,但形象颇为相似,另服饰和活动也如出一辙。
该画再次采用了与李士达、盛茂烨同款的题画诗,在左上以篆书题写:“今朝元日试题诗,更簇辛盘暖酒巵。杨柳弄黄梅破白,一年欢赏动头时。”楷书落款为:“癸巳清和之初坐张氏斋头写。周道行。” 癸巳可能是万历癸巳年(1593)或永历癸巳年(1653)。根据盛忠强的考察,由于上海博物馆藏有周道行画于崇祯壬午年(1642)的《岁朝观赏图》,癸巳更可能为永历癸巳年(1653)。从画面来看,这件作品渗入了一些不属于岁朝山水的元素,如右边的假山和亭子,应出现在园林画中,左下角的仕女形象与其他人物没有同一性,似乎有为“坐张氏斋中所写”而另添之嫌疑。这间画作中的乔松,树木和人物形象,与李士达《岁朝村庆图》有明显的承续关系。
明代,周道行,《岁朝图》,纸本设色,151.7x80.5厘米,纸本设色,天津博物馆藏。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件画作上,有两段乾隆的御题:“围炉献岁聚春斋,椒盏辛盘一室皆,更有佳朋过略彴,任教稚子闹庭阶。柳黄梅白侵寻治,画意诗情次第排。所喜能传夫子志,老安友信少斯怀。癸卯(1783)新正御题”“按,道行诗有今朝元日试题诗之句后,又识癸巳清和之初坐张氏斋头写语,殊不伦。唐德宗诏谓二月为中和节,盖以二月为春之中时之和尚可,乃沈德潜讹中为清,遂以二月为清和,傅会割裂,于词意皆无所取,向尝有诗辟其谬,且即以二月为清和,亦与元日题诗义舛,惟意取熙恬,颇得老安少怀气象,为可喜耳。诗成并识。”
此处又牵扯出一处公案。乾隆提到沈德潜(1673—1769)“讹中为清,以二月为清和”,并以“与元日时令舛”为理由进行了批驳。沈德潜是乾隆年间的词臣,他确实在《说诗晬语》卷下九十五中提到,东汉张衡(78—139)《归田赋》中有“仲春令月,时和气清”,谢灵运在《游赤石进帆海》中说:“首夏犹清和”,意思是时序四月却犹余二月景象,后人却误以为“清和”是指四月,如司马光在《客中初夏》中有句:“四月清和雨乍晴。”这是一段对诗中时令的辨析,但乾隆却大为不满。在《初夏御园杂言遣虑》中又提到“因为清和什,德潜说辟独。”认为臆断无据。事实上,沈德潜曾一度甚得乾隆宠爱,但乾隆二十六年(1761),他请乾隆为其编选的《国朝诗别裁集》作序,乾隆因其将身仕两朝的钱谦益放在首位,钱名世名列其中和直书乾隆的叔叔慎郡王之名三件事大为恼怒,将沈德潜斥为“老而耄荒 ”,此时已种下了不满的根源。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泰州举人徐述夔的《一柱楼诗集》被举报多有附逆之语,而沈德潜被查到为其作传,并称品行文章皆可为法,乾隆因此而震怒,追夺沈德潜的阶衔,罢祠削谥,平毁墓碑。由此可见,至1783年,乾隆在周道行的画作上连题两跋,其实是借辨析节令问题,抒发耿耿于怀的情绪。
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还各藏有一件苏州画家袁尚统的《岁朝图轴》。本幅款识:“丙申春日客于竹深处。袁尚统。”钤“尚统私印”(白文)、“袁氏叔明”(白文)印二方。图绘山村一隅,诸多孩童在院中敲锣、打鼓、放鞭炮,尽情嬉戏玩乐,屋内三位长者同桌对饮,观看儿童嬉耍。树石勾勒填色后皴擦,远山以花青淡淡涂染,笔法稳健苍老,画风质朴古拙。丙申为清顺治十三年(1656),虽然画面内容与笔法,与李士达之作并不一样,但水村格局,屋后乔松,都与岁朝山水图式密不可分。值得注意的是,该画与周道行之作一样,很可能为客居他所的应酬之作,画中庭院,石墙与庭院,似有借自实景之感。台北故宫这件则画于辛丑年(顺治十八年1661),款曰:“辛丑元旦,画於竹深处,九十二翁袁尚统。”画水村楼阁,新春访客、爆竹、围炉等。据杨新先生在《袁尚统生年辨析》中的考证,这件画中的款书,与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同年的《枯木寒鸦图》不似,后者款识为:“时年七十有二”,树木山石也并非袁尚统一贯画风,因此并非真迹。右边则是乾隆御题:“围炉聚老友,柏酒岁朝延。人庆九旬寿,画当百廿年。室家真宴矣,松竹更苍然。看取儿童乐,門前吉报宣。辛丑(1781)新正。御题。”他选择辛丑年御题,误认为与该画纪年相隔两个甲子,由此也可反推出北京故宫所藏的《岁朝图》其实作于袁尚统67岁之时。
明代,袁尚统,《岁朝图》.轴,纸本设色,纵107.8厘米,横52.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自万历至明末清初,可以看作是岁朝山水创作的繁盛时期。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明代万历年间浙江嘉兴画家宋旭(1525—1606后)名下的《岁朝报喜图》,画水村,木桥上一士人与携琴童子正前往访客,一户庭院中,堂屋前后有柳树和梅树,着巾士人正在题诗,戴冠士人正在读书,二童子温酒,持壶。旁室有童子抱着婴孩,庭院中两个孩童燃放爆竹。右上角有乾隆题诗:“围炉贺岁坐毛斋,柏盏椒盘杂错皆。序齿仍存酬酢礼,逢年且喜廪仓排。新春至矣旧春似,老者安之少者怀。别有步桥叩门客,相安耕凿总吾侪。丁未(1787)新正御题。”宋旭的活动时间与李士达相近。另一位吴门后期画家刘原起作于崇祯五年(1632)的《岁朝丰乐图》,图式几乎与宋旭的完全一致。也作一水村茅屋,一持杖风帽士人正在过桥,屋前有一株巨大的乔松,一童子点燃鞭炮,屋中三名风帽士人围炉饮酒,两位童子持盏,屋后则是竹林。款曰:“壬申元旦试笔,刘原起。”乾隆右方题诗:“茅屋虽贫俭,也知度岁时。饶他一日乐,切我万民思。爆响寒声送,籸?暖意披。桥头扶杖客,来督守岁诗。戊申(1788)新正御题。”这两件画作的图式和人物活动都极为相似,可能是画家们临写模仿的产物,但又并非全无文人雅趣,由此可以看见画史中较少提及的文人职业画家笔下的样貌。
明代,宋旭,《岁朝报喜图》,轴,纸本墨笔浅设色,95.8x41.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1632,刘原起,《岁朝丰乐图》,轴,纸本墨笔浅设色,97.3x51.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源自李士达时代的岁朝山水图式,的人物形象与题画诗,大致取代了周文靖所继承的南宋画风,在后世一路延续了下来。至清初,王翚的弟子杨晋(1644—1728)名下,曾有一件“雍正乙巳年”(雍正三年,1725)的《岁朝图》,此时杨晋82岁。内容包括燃放爆竹,访客,宴饮等,款书除采用与李士达同样的题画诗之外,又写道:“此文待诏岁朝诗也,石田翁图其意,雍正乙巳立春日,杨晋临。”从唐寅所书诗的“人日”来看,这首诗最初并非是岁朝诗,因此款识也不可信。传为李士达名下另一件《岁朝图》,其中亦有访客,爆竹,击鼓,题诗等活动,但人物,笔法和款书皆与李士达之作有所差别,其上除采用岁朝诗之外,又书:“己酉元旦写于石湖村舍,李士达。”由于岁朝山水有画家一年开笔,预祝万事吉利之意,广受大众欢迎,后世临仿和托名之作也自然不在少数。
因此,岁朝山水作为一种流行图像文化,在明代晚期的苏州一带得以发展和繁荣。李士达的《岁朝村庆图》应画于其壮年之时,记录吴中一带元日习俗最为详尽,可以视为这一地域岁朝山水图式的代表作。在文人职业画家笔下的岁朝山水有以下特征,首先人物的服饰显得非常相似,头巾是民间隐居文人所戴,款式则暗示了冬日的节令,这些人物形象在诸多岁朝山水中得以重复。第二,不同画家笔下的画面虽各有繁简,但乔松,水村和庭院,在一定程度上有程式化的倾向,这也是因为晚明文人职业画家多有应酬与交易之作,又受流行文化影响,相互借鉴的结果。这一特征,在被反复题写的岁朝诗这一现象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该诗包括了元日试笔,辛盘暖酒,春意萌生,全年欢乐之意,且文句易于赏读,受到时人的欢迎。第三,乾隆的题诸多画诗,大都根据图像的内容和题识的理解撰写,一般抒发对民众的关怀,以及新春吉祥的祝愿,但在周道行的《岁朝图》中,却不由自主地抒发了真实的心意,也是一件机暇清赏中的时政插曲。第四,画中的水村生活,虽有吴中一带元日习俗的影子,但没有表现实际参与劳作的农人的元日习俗,因此并非是全然真实的乡村场景,而是一种既带有理想色彩,又具备日常情感的桃花源式的生活,寄托的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团圆、和谐、热闹和欢乐的期许。
参考文献:
黄小峰撰:《周文靖<岁朝图>:下班后的明代官僚》,《中华遗产》2023年第3期。
高美庆撰:《盛茂烨研究》,《吴门画派研究》,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版。
盛忠强撰:《李士达<岁朝村庆图>图式与内涵研究》,《中国美术》2023年第2期。
杨新撰:《袁尚统生年辨析》,《文物》1991年第7期。
吴伯娅撰:《乾隆帝和他的词臣沈德潜》,《紫禁城》2000年第2期。
东山撰:《借一首御题诗来猜猜乾隆帝的小心思》,《画徵》公众号2023年8月19日文。
(本文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若茜
校对:刘威
施錡
“岁朝”一词的涵义,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有所变迁。今天所理解的岁朝一般指农历正月初一。
以岁朝为主题的绘画涉及花鸟、人物和山水三种画科。其中山水类的岁朝图,可称为“岁朝山水”,表现山水村居之中的岁朝活动,在三种画类中最具诗意。本文梳理了自明代晚期以来画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山水类岁朝图,可知岁朝山水图所绘并非是全然真实的乡村场景,而是一种既带有理想色彩,又具备日常情感的桃花源式的生活,寄托的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团圆、和谐、热闹和欢乐的期许。
“岁朝”一词的涵义,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有所变迁。东汉郑玄为《尚书大传》作序,其中提到“自正月尽四月谓岁之朝”。南朝宋时期范晔《后汉书》中载:“岁朝会集众生,讲论终日”,李贤注:“岁朝,岁旦。”此时“岁朝”之意指的是今天所理解的正月一日。以岁朝为主题的绘画涉及花鸟、人物和山水三种画科。花鸟类的岁朝图,一般称为“岁朝清供”。绘制各类吉祥花果和清玩器物,往往出现于宫廷绘画之中。人物类的岁朝图,多有婴戏、钟馗等形象,面貌热闹滑稽。山水类的岁朝图,可称为“岁朝山水”,表现山水村居之中的岁朝活动,在三种画类中最具诗意。
目前所能见到的岁朝山水图主要在于明代晚期,约16世纪晚期至17世纪中叶。较早期的作品,有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周文靖(不详—1463)的《岁朝图》,不过这件绘画的定名实际上是出于乾隆皇帝弘历(1711—1799)之手。因右上有乾隆在庚子年(1780)岁朝后一日的题跋:“良田广宅富人居,乐岁三元庆有余。崔榻已欣纷置笏,贾门早卜喜充閭。庭前柏子苍宜盏,瓶里梅花香满裾。比户盈宁关治理,希哉致此正廑子。庚子新正二日御题。”学者黄小峰在《周文靖〈岁朝图〉:下班后的明代官僚》一文中提到,这可能是一件明代官员雅聚的场面。该画曾被古董商添上“马远”伪款,并在《石渠宝笈续编》中被载为马远《岁朝图》,后来研究者在左上角发现了“周文靖”的印,方知该画并非马远之作。据载,周文靖字叔理,号三山,为福建莆田人(一说长乐人),明代宣德年间宫廷画家,与李在(不详—1431)、戴进(1388—1462)、谢环(1377—1452)等同待诏仁智殿。画中呈现一处座于松林之中的院落,远处暮雾弥漫,掩映出树梢楼台,又有山岭隐现于后,颇有南宋之风。画中人物身着袍服,头戴乌纱,仪容整肃,举止典雅,正赴主人家拜会,堂屋内几位士人相互作揖,交谈。全画以墨笔勾勒,以花青、赭石渲染,局部加以淡彩,具有古雅之感,但与宋画相比,仍显出明代宫廷画作工整中带有疏秀的笔墨气息。画面的图式,人物的拜访和聚会活动,很接近《梦粱录》卷一中所言的“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的场面。山水与宅院的图式,也与后世流行的岁朝山水图颇有相通之处。
明代,周文靖,《岁朝图》,轴,绢本设色,138.5x7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被乾隆所定义的周文靖《岁朝图》,显示出一派端庄和整肃的氛围,但似乎现实生活隔着一层似有似无的薄雾,虽然画中有喜庆氛围,但显得节制而文雅。真正表达寻常人家过年喜庆之感的岁朝山水图,则出自明代中晚期的文人职业画家之手。这一时期的画家群体与以往有所不同,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文人特质的职业画家,如李士达(1573前—1620后)、盛茂晔(生卒年不详)、袁尚统(1590—1666后)等。这些画家大都活动于苏州一带,他们通晓诗书,长于书画,部分还有科举经历,因此他们的画作既具有文人特质,但又带有职业画家的精工良技,可谓是最为诗意的民间岁朝图。
在岁朝山水图的生成方面,晚明苏州一带的画家李士达,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画家。《明画录》卷一载:“李士达,号仰槐,吴县人,长于人物兼写山水,能自爱重,权贵求索,虽陈币造庐终不可得。万历间织珰孙隆在吴聚众史,咸屈膝,独士达长揖而出,寻为收捕,以庇者获免。年八十,碧瞳秀腕,举体欲仙,此以品胜者也。”《画史会要》载:“李士达,字仰怀,苏州人。”可见李士达是一位具有文人品格的职业画家。虽然在整个明代画史而言,李士达并非最出名的画家,但他的岁朝山水图对后世影响颇大,却是人们所没有着重提及的。
较早期的李士达的岁朝山水图,是在日本静嘉堂美术馆所藏的李士达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所作的《岁朝题诗图》。该画展现了元日的民间景象,在水村的庭院之中,有两位头戴巾帽的长者正在题诗,一位童子正在向一位长者上茶,柴门中又有一位柱杖长者前来访客。屋后是李士达颇有特色的柳枝,呈现向上生长的V字形,画面上部三分之一空出,可能留作题写诗文之地。画中的童子在庭院中燃放爆竹,正如《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先于庭前爆竹。其上还有李士达的自题:“今朝元日试题诗,又簇辛盘举一巵。杨柳弄黄梅破白,弌年欢赏动头时。万历乙卯元代试笔于石湖村舍,李士达。”钤“李士达”白文方印,“通甫”白文方印。此诗收录于清代太仓陆时化(1784—1789)《吴越所见书画录》卷三所著录的《唐六如近作》,包括八首唐寅所书之诗,其中《人日》诗正是:“今朝人日试题诗,更簇辛盘暖酒巵。杨柳弄黄梅破白,一年欢赏动头时。”此处将“人日”改为了“元日”,另将“暖酒巵”改为“举一巵”。李士达笔下的岁朝山水,相比周文靖之作,仿佛更有节日的气息,人物形象显得幽默诙谐,画中没有了整肃的士人,主要是长者和童子,在民间,长者是长寿幸福的象征,童子则是多子欢乐的源泉。除此之外,在画中增添了带有季节性的暗示。如士人头上的类似的软巾风帽,下摆偏长,有保暖功能,类似的样式也曾出现在五代赵幹的《江行初雪图》中,展示的是民间文人的冬日装扮形象。再者,庭院前后的树木虽然枝条茂密,但没有任何树叶,也暗示了画面的节令。
五代,赵幹,《江行初雪图》局部。
明代,1615年,李士达,《岁朝题诗图》,轴,纸本墨笔淡彩,136.5x55.1厘米,日本静嘉堂美术馆藏。
另一件李士达所绘的《岁朝村庆图》,是岁朝山水中的精到之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画家落款为:“戊午(万历四十六年,1618)腊月写于石湖,李士达。”下钤“李士达”、“通甫”、“石湖渔隐”三方白文印。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的《石渠宝笈三编》中记载,李士达《岁朝村庆图》一轴,其上画“水村山郭,松坞柳溪,岁晚鸡豚,春初杯茗。”本幅还有乾隆在1776年的题诗:“东郭远西墅,山家接水村。春阴庆老幼,丰岁足鸡豚。三代遗风在,一时深意存。治民无别术,饥饱俾寒温。丙申岁朝明窗御题。”钤有乾隆、嘉庆和宣统时内府鉴藏印多方。据学者盛忠强的研究,所谓岁朝村庆之名,最早即出现于乾隆的这首题画诗中,该诗收录于《御制诗集·四集》,题为《李士达岁朝村庆》。
这件《岁朝村庆图》中表现了吴中一带人家元日的诸多习俗。画中人物比例相比水村建筑略大,体型圆浑,这是李士达画人物的特色。水滨旁的V字形垂柳,也是李士达画树的特色。两棵乔松是为山水中常见构图,枝条下垂并有程式化特点。村中人家,长者访友宴饮,儿童燃放鞭炮,显示出一派节日慵懒富足的风俗人情。长者头戴幅巾,身着宽袍大袖的道服,颇有高逸之感。这类村野人物与宋代的风俗画有所不同,人物分为士人和童子两类,并无具体特征,相比实际的村居生活,表现的是世外桃源的理想化村庆场面。
在这件画作中,李士达似乎比此前更为得心应手,加入了诸多新春元日的习俗画面。除了新春题诗外,还有“开门爆仗”。清代道光年间苏州文士顾禄(1793—1843)所撰的《清嘉录》中载:“岁朝,开门放爆仗三声,云辟疫疬,谓之开门爆仗。”庭院中童子带着鼓和钹,应是《清嘉录》中“新年”所载的杂耍诸戏表演。门前士人带着童子前来拜年,一位挂着竹箩的童子正予另一位点心,有可能是《清嘉录》中所载的过年时所出售和馈赠的春饼。左边屋内两士人正在交谈,其后有一位童子,桌上放置一方形格盘,其中有彩色点染,可能为元日享用的春盘。画面的右边有一士人与童子正在拨弄炭炉。清代道光年间苏州文士顾禄(1793—1843)所撰的《清嘉录》中载“欢喜团”:“围炉中烧巨煤墼,曰欢喜团,凡岁朝元宵而止。”有欢喜过年之意。柴门前有童子从竹笼中放出一只鸡,如《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有趣的是,在左边的屋子中有一供桌,其上有香炉和供瓶,其后则是钟馗像。可能是由于钟馗有迎福,驱魅之效,《梦粱录》卷六中即载,除夜士庶家有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的习俗。《清嘉录》卷一载:“元旦为岁朝,比户悬神轴于堂中,陈设几案,具香蜡,以祈一岁之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作于成化十七年(1481)的《岁朝佳兆图》,本幅右上方有明宪宗御题:“柏柿如意。一脉春回暖气随,风云万里值明时。画图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款署:“成化辛丑文华殿御笔”,钤“广运之宝”,可见元日挂画钟馗自宋代之后,也成为岁朝节令的悬画习俗。屋后的两株乔松,一株苍翠,一株围绕花藤,其后则为远山,令人想起现藏辽宁省博物馆,传为南宋刘松年笔下的《秋窗读易图》,添加了隐居读书的图像内涵。
明代,1618年,李士达,《岁朝村庆图》,轴,纸本设色,132.9x6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传南宋,刘松年,《秋窗读易图》,册页,绢本设色,26x26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可以见出,李士达实际上创造了一种相比宫廷画风更有活力,更贴近日常的岁朝山水图,画中的人物从士人转换为隐者,场景从宦门转换为乡村,生动地再现了吴中一带元日的各种民俗活动。但其中也蕴含着便于职业画家学习和复制的程式化因素,题诗的内容即为其中之一。就题画诗而言,本应以诗论画,但在此时开始,题画诗反而成为一种构成类文人画的图像元素。事实上,在日本的《静嘉堂明清书画清赏》一书中,即提到李士达在1615年所作的《岁朝题诗图》中的这首题诗,与台北兰千馆所藏的李士达《岁朝图》、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盛茂烨《元旦试题图》中所题的诗是同样的。
据学者高美庆的考证,盛茂烨活跃于万历到崇祯年间(约1594—1640),从现存作品的款识来看,他字研庵,亦作念庵,号与华,长洲人(现苏州市西南一带),与李士达处于同一地域圈。现藏于弗利尔美术馆的《潇湘八景图册》,即是盛茂烨与李士达等诸位吴地人士合作的成套册页。盛茂烨在天启六年(1626)曾画一件《元旦试题图》,在枝蔓重叠的老梅枯树下画一座厅堂,两位头戴软巾风帽的士人对坐,其中一位正在两位丫角童子的展卷之上,书写元日新词。书字老者正在喝茶,一童子手端茶托,左边一童子手持茶壶,地上拜访一个炭炉。门前梅树下一童子点燃鞭炮,两个童子蒙耳,一派天真烂漫的元日景象。盛茂烨和李士达一样,有疏密二种画风,此画属于密体一类,与现藏大都会美术馆的《山水六册页》的风格相近,兼有来自周文靖的幽静视感和来自李士达的明快特色。画面中水墨氤氲,映现出丛林之后的巨然风格的山峦,庭前则是小桥流水,是为江村之诗意。右上角题诗即为,“今朝元日试题诗,更簇辛盘暖酒巵。杨柳弄黄梅破白,一年欢赏动头时。”落款为:“天启丙寅腊月廿又八日写。盛茂烨。”该画整体而言一派宋人风貌,颇有古雅之意,亦可见这首元日题画诗已经成为岁朝山水中的流行文化。
明代,1626年,盛茂烨,《元旦试题图》,轴,绢本墨画淡彩,185.5x71.2厘米,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图片来自《画徵》公众号)
在天津博物馆还存有一件周道行所作的《岁朝图》,周道行也是明代晚期苏州一带的画家,活动于万历年间。康熙四十七年成书(1708)的《佩文斋书画谱》中载:“周道行,吴县人,以绘事知名。”清代彭蕴灿(1780—1840)所编写的《历代画史汇传》中载:“周道行,吴县人,以绘事知名,山水人物,布景似张宏。”该画的格局与李士达之作非常相似,在水边绘一江村,堂屋中有老者、士人和童子,众人围炉暖酒,题诗,桥头正有一风帽士人携着捧琴童子前来访客。在庭院中同样有童子燃放鞭炮,在旁边的廊中有童子击鼓演艺,另一边的窗后则出现了两位仕女。屋后有两株乔松耸立,楼阁中一士人正在眺望远景,身后两名童子手捧书卷,屋中后方还放置一个茶炉。画作的人物体态虽不如李士达圆润,但形象颇为相似,另服饰和活动也如出一辙。
该画再次采用了与李士达、盛茂烨同款的题画诗,在左上以篆书题写:“今朝元日试题诗,更簇辛盘暖酒巵。杨柳弄黄梅破白,一年欢赏动头时。”楷书落款为:“癸巳清和之初坐张氏斋头写。周道行。” 癸巳可能是万历癸巳年(1593)或永历癸巳年(1653)。根据盛忠强的考察,由于上海博物馆藏有周道行画于崇祯壬午年(1642)的《岁朝观赏图》,癸巳更可能为永历癸巳年(1653)。从画面来看,这件作品渗入了一些不属于岁朝山水的元素,如右边的假山和亭子,应出现在园林画中,左下角的仕女形象与其他人物没有同一性,似乎有为“坐张氏斋中所写”而另添之嫌疑。这间画作中的乔松,树木和人物形象,与李士达《岁朝村庆图》有明显的承续关系。
明代,周道行,《岁朝图》,纸本设色,151.7x80.5厘米,纸本设色,天津博物馆藏。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件画作上,有两段乾隆的御题:“围炉献岁聚春斋,椒盏辛盘一室皆,更有佳朋过略彴,任教稚子闹庭阶。柳黄梅白侵寻治,画意诗情次第排。所喜能传夫子志,老安友信少斯怀。癸卯(1783)新正御题”“按,道行诗有今朝元日试题诗之句后,又识癸巳清和之初坐张氏斋头写语,殊不伦。唐德宗诏谓二月为中和节,盖以二月为春之中时之和尚可,乃沈德潜讹中为清,遂以二月为清和,傅会割裂,于词意皆无所取,向尝有诗辟其谬,且即以二月为清和,亦与元日题诗义舛,惟意取熙恬,颇得老安少怀气象,为可喜耳。诗成并识。”
此处又牵扯出一处公案。乾隆提到沈德潜(1673—1769)“讹中为清,以二月为清和”,并以“与元日时令舛”为理由进行了批驳。沈德潜是乾隆年间的词臣,他确实在《说诗晬语》卷下九十五中提到,东汉张衡(78—139)《归田赋》中有“仲春令月,时和气清”,谢灵运在《游赤石进帆海》中说:“首夏犹清和”,意思是时序四月却犹余二月景象,后人却误以为“清和”是指四月,如司马光在《客中初夏》中有句:“四月清和雨乍晴。”这是一段对诗中时令的辨析,但乾隆却大为不满。在《初夏御园杂言遣虑》中又提到“因为清和什,德潜说辟独。”认为臆断无据。事实上,沈德潜曾一度甚得乾隆宠爱,但乾隆二十六年(1761),他请乾隆为其编选的《国朝诗别裁集》作序,乾隆因其将身仕两朝的钱谦益放在首位,钱名世名列其中和直书乾隆的叔叔慎郡王之名三件事大为恼怒,将沈德潜斥为“老而耄荒 ”,此时已种下了不满的根源。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泰州举人徐述夔的《一柱楼诗集》被举报多有附逆之语,而沈德潜被查到为其作传,并称品行文章皆可为法,乾隆因此而震怒,追夺沈德潜的阶衔,罢祠削谥,平毁墓碑。由此可见,至1783年,乾隆在周道行的画作上连题两跋,其实是借辨析节令问题,抒发耿耿于怀的情绪。
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还各藏有一件苏州画家袁尚统的《岁朝图轴》。本幅款识:“丙申春日客于竹深处。袁尚统。”钤“尚统私印”(白文)、“袁氏叔明”(白文)印二方。图绘山村一隅,诸多孩童在院中敲锣、打鼓、放鞭炮,尽情嬉戏玩乐,屋内三位长者同桌对饮,观看儿童嬉耍。树石勾勒填色后皴擦,远山以花青淡淡涂染,笔法稳健苍老,画风质朴古拙。丙申为清顺治十三年(1656),虽然画面内容与笔法,与李士达之作并不一样,但水村格局,屋后乔松,都与岁朝山水图式密不可分。值得注意的是,该画与周道行之作一样,很可能为客居他所的应酬之作,画中庭院,石墙与庭院,似有借自实景之感。台北故宫这件则画于辛丑年(顺治十八年1661),款曰:“辛丑元旦,画於竹深处,九十二翁袁尚统。”画水村楼阁,新春访客、爆竹、围炉等。据杨新先生在《袁尚统生年辨析》中的考证,这件画中的款书,与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同年的《枯木寒鸦图》不似,后者款识为:“时年七十有二”,树木山石也并非袁尚统一贯画风,因此并非真迹。右边则是乾隆御题:“围炉聚老友,柏酒岁朝延。人庆九旬寿,画当百廿年。室家真宴矣,松竹更苍然。看取儿童乐,門前吉报宣。辛丑(1781)新正。御题。”他选择辛丑年御题,误认为与该画纪年相隔两个甲子,由此也可反推出北京故宫所藏的《岁朝图》其实作于袁尚统67岁之时。
明代,袁尚统,《岁朝图》.轴,纸本设色,纵107.8厘米,横52.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自万历至明末清初,可以看作是岁朝山水创作的繁盛时期。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明代万历年间浙江嘉兴画家宋旭(1525—1606后)名下的《岁朝报喜图》,画水村,木桥上一士人与携琴童子正前往访客,一户庭院中,堂屋前后有柳树和梅树,着巾士人正在题诗,戴冠士人正在读书,二童子温酒,持壶。旁室有童子抱着婴孩,庭院中两个孩童燃放爆竹。右上角有乾隆题诗:“围炉贺岁坐毛斋,柏盏椒盘杂错皆。序齿仍存酬酢礼,逢年且喜廪仓排。新春至矣旧春似,老者安之少者怀。别有步桥叩门客,相安耕凿总吾侪。丁未(1787)新正御题。”宋旭的活动时间与李士达相近。另一位吴门后期画家刘原起作于崇祯五年(1632)的《岁朝丰乐图》,图式几乎与宋旭的完全一致。也作一水村茅屋,一持杖风帽士人正在过桥,屋前有一株巨大的乔松,一童子点燃鞭炮,屋中三名风帽士人围炉饮酒,两位童子持盏,屋后则是竹林。款曰:“壬申元旦试笔,刘原起。”乾隆右方题诗:“茅屋虽贫俭,也知度岁时。饶他一日乐,切我万民思。爆响寒声送,籸?暖意披。桥头扶杖客,来督守岁诗。戊申(1788)新正御题。”这两件画作的图式和人物活动都极为相似,可能是画家们临写模仿的产物,但又并非全无文人雅趣,由此可以看见画史中较少提及的文人职业画家笔下的样貌。
明代,宋旭,《岁朝报喜图》,轴,纸本墨笔浅设色,95.8x41.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1632,刘原起,《岁朝丰乐图》,轴,纸本墨笔浅设色,97.3x51.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源自李士达时代的岁朝山水图式,的人物形象与题画诗,大致取代了周文靖所继承的南宋画风,在后世一路延续了下来。至清初,王翚的弟子杨晋(1644—1728)名下,曾有一件“雍正乙巳年”(雍正三年,1725)的《岁朝图》,此时杨晋82岁。内容包括燃放爆竹,访客,宴饮等,款书除采用与李士达同样的题画诗之外,又写道:“此文待诏岁朝诗也,石田翁图其意,雍正乙巳立春日,杨晋临。”从唐寅所书诗的“人日”来看,这首诗最初并非是岁朝诗,因此款识也不可信。传为李士达名下另一件《岁朝图》,其中亦有访客,爆竹,击鼓,题诗等活动,但人物,笔法和款书皆与李士达之作有所差别,其上除采用岁朝诗之外,又书:“己酉元旦写于石湖村舍,李士达。”由于岁朝山水有画家一年开笔,预祝万事吉利之意,广受大众欢迎,后世临仿和托名之作也自然不在少数。
因此,岁朝山水作为一种流行图像文化,在明代晚期的苏州一带得以发展和繁荣。李士达的《岁朝村庆图》应画于其壮年之时,记录吴中一带元日习俗最为详尽,可以视为这一地域岁朝山水图式的代表作。在文人职业画家笔下的岁朝山水有以下特征,首先人物的服饰显得非常相似,头巾是民间隐居文人所戴,款式则暗示了冬日的节令,这些人物形象在诸多岁朝山水中得以重复。第二,不同画家笔下的画面虽各有繁简,但乔松,水村和庭院,在一定程度上有程式化的倾向,这也是因为晚明文人职业画家多有应酬与交易之作,又受流行文化影响,相互借鉴的结果。这一特征,在被反复题写的岁朝诗这一现象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该诗包括了元日试笔,辛盘暖酒,春意萌生,全年欢乐之意,且文句易于赏读,受到时人的欢迎。第三,乾隆的题诸多画诗,大都根据图像的内容和题识的理解撰写,一般抒发对民众的关怀,以及新春吉祥的祝愿,但在周道行的《岁朝图》中,却不由自主地抒发了真实的心意,也是一件机暇清赏中的时政插曲。第四,画中的水村生活,虽有吴中一带元日习俗的影子,但没有表现实际参与劳作的农人的元日习俗,因此并非是全然真实的乡村场景,而是一种既带有理想色彩,又具备日常情感的桃花源式的生活,寄托的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团圆、和谐、热闹和欢乐的期许。
参考文献:
黄小峰撰:《周文靖<岁朝图>:下班后的明代官僚》,《中华遗产》2023年第3期。
高美庆撰:《盛茂烨研究》,《吴门画派研究》,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版。
盛忠强撰:《李士达<岁朝村庆图>图式与内涵研究》,《中国美术》2023年第2期。
杨新撰:《袁尚统生年辨析》,《文物》1991年第7期。
吴伯娅撰:《乾隆帝和他的词臣沈德潜》,《紫禁城》2000年第2期。
东山撰:《借一首御题诗来猜猜乾隆帝的小心思》,《画徵》公众号2023年8月19日文。
(本文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若茜
校对:刘威
来源:京博国学(ID: jingboguoxue)
风流不在谈锋盛,袖手无言味最长。
01.流水不争先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无常形,顺势而为,为而不争,方达所愿。
可以削平山川却堵不住流水。
“不争先”不是不求上进,而是尊重自然规律,不破坏均衡,不因小失大、迷失自我。
做事不能靠一时性急,而要脚踏实地。就像流水一样,水慢慢地流淌,它不去争先后,而是在一点一点地积攒自己的力量。到时候,有力量了,还在乎什么先后呢?
细水长流,以待迸发。经验要靠经历才能获得丰厚的积累。
智慧不是一蹴而就,通过思考感悟后,循序渐进,拥有发现细微的慧眼,待到力量充足,一击而破。
02.嗜欲深者天机浅
一个人的欲望过多,就会相应地缺少智慧与灵性。
玩物丧志,贪欲败身。
生活中贪财、贪权、贪色的人,没有不迷失心智的,而迷失心智,正是祸害生命的开始。
一个人如果不以事业和修养为重,不懂得节制欲望,随时都会陷入可怕的危机。
没有自制力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03.君子知命不算命
万事万物有时、有运、有势。
“时”是时机,有天时而运气未至,也难免落空;“运”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和合,三者没和合时,运自然不动,运不启动,人也受困;“势”是势差,势差越大,能量越大,犹如瀑布。
这三者合在一起,就统称为“命”。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知命,首先是知“己命”,就是要知道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该如何立身、处世;其次是知“天命”,有了人生阅历之后,感悟到天地自然之道,从而能够顺天应命。
一个人知命以后,心中没有疑惑,能够坦然接受一切,自然不需要算命。
04.人有千算,天则一算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小算盘,算计着自己的收益,进而算计着别人。
千算万算,人算不如天算;算来算去,算自己!
天就一算,算什么呢?算每个人的“德”。
天地无私,唯德是亲,积一点德,就修一点福。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人有善念,天必佑之;人若忠厚,福必随之!
05.人情世态,不宜太真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世俗的人情根据人的处境穷通而变冷变暖,人的脸也随着对方地位的高低,而变得热情或者冷淡。
趋炎附势,是世人之常态。认识到这一点,就应当看淡人情的变化,失意时受到冷落,也不必骂一句“狗眼看人低”;得意时受到追捧,也不必飘飘然,还是要保留一点清醒!
俗话说:“凡事不能不认真,凡事不能太认真。”
真诚待人,以真面目见人,这个要认真;至于对方是否真诚,是否真面目,却不必太认真!
06.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修直挺拔的树木先遭到砍伐,水质甘甜的井先枯竭。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常立于人前,必遭人忌恨!
“见不得别人好”的心态,是人类忌妒情感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所以,一个人有才华是好事,但是不要四处张扬,锋芒毕露。恃才傲物,只能显出自身的浅薄,也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07.中和为福,偏激为灾
心态平和,做事中庸,这样的人是有福的,而性格偏激执拗的人往往生活不顺利,甚至惹来祸患。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几个人才,其中一个是刘锡鸿。刘锡鸿文笔很好,下笔千言,善谈天下事,在当时很有名气。
接见后,曾国藩认为,刘锡鸿“满腔不平之气”,恐怕不能长久。
不久,刘锡鸿作为副使,随郭嵩焘出使西方国家,两人意见不和。
刘锡鸿写信给朝廷,说郭嵩焘带小老婆出国,与外国人往来密切,有辱国家形象。郭嵩焘也写信给朝廷,说刘锡鸿偷了外国人的手表。
当时主政的是李鸿章,与郭嵩焘关系密切,于是将刘锡鸿撤回,以后不再设副使。
刘锡鸿对此十分怨恨,上书皇帝,列举李鸿章有十大可杀之罪。当时朝廷正倚重李鸿章办外交,没有理会刘锡鸿。
刘锡鸿气愤难平,变得更加偏激,常常对人出言不逊,同乡对他都敬而远之,刘锡鸿设宴席请客,竟然没有一个人去,不久他忧郁而死。
08.少事为福,多心招祸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没有烦心的事,一个人的灾祸没有比疑神疑鬼更可怕的了。
常言道:“与其多心,不如少根筋。”
是非的根源往往在于人的多心,多心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处。
只有那些整天奔波劳碌、琐事缠身的人,才知道无事一身轻是最大的幸福;只有那些经常心如止水、宁静安祥的人,才知道猜疑是最大的灾祸。
09.真不离幻,雅不离俗
真实与虚幻,高雅与低俗,这都是相对的。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做梦也是人生。尽管“黄粱美梦”“痴人说梦”“白日做梦”等常被人笑话,然而上天把一日分为昼夜,就是让我们一半在现实中,一半在梦乡里!
莲花出于污泥,大雅即大俗,大俗即大雅,俗到了极点,就是雅的极至,就如佛家说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两者是相通相融的。
10.两年学说话,一辈子学闭嘴
古人说:“多言为处世第一病。动不如静,语不如默。”
大多数时候,我们说的越多,彼此的距离越远,矛盾也越多。
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因此,若真没话,那就别说。
古人认为,“风流不在谈锋盛,袖手无言味最长。”
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时候并不是光彩照人,反倒是沉默不语、若有所思更显得高深莫测!
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命卦记住。有的人甚至还不知道自己的命卦呢。六哥教大家一个简单的办法一分钟内就可以算出自己的命卦是什么
1、19开头年份的男命计算方法
计算男性命卦的公式是:(100-出生年份)/9
2、20开头年份的男命计算方法
计算男性命卦的公式是:(99-出生年份)/9
乾命吉凶方位图
3、19开头年份的女命计算方法
计算女性命卦的公式是:(出生年份-4)/9,负数取绝对值。
4、20开头年份的女命计算方法
计算女性命卦的公式是:(出生年份+6)/9
坤命吉凶方位图
利用上述公式,便可以得出一个余数,如果刚好整除,没有余数,把余数当作9。余数1到9所代表的卦位,就是本人的命卦。
艮命吉凶方位图
余数1到9分别代表人的命卦是:一坎、二坤、三震、四巽、五中央、六乾、七兑、八艮、九紫。当出现五中央时,男命视为坤命,女命视为艮命。也就是八卦卦位对应的数字。
兑命吉凶方位图
举例:
例1:1970年出生的男命。
(100-70)/9=30/9
商是3,余数是3,3数属震,故该男命是震命。
震命吉凶方位图
例2:2001年出生的男命。
(99-1)/9=98/9
商是10,余数是8,8属艮,故该男命是艮命。
离命吉凶方位图
例3:1976年出生的女命。
(76-4)/9=72/9
商是8,余数是0,把余数当作9,9属离,故该女命为离命。
例4:2023年出生的女命。
(8+6)/9=14/9
商是1,余数是5,5属五中央。当出现五中央时,女命视为艮命。故该女性为艮命。
有这个小公式,即使不知道自己的命卦,也不用担心,一分钟就看计算出来。
以上内容是关于中国最好的算命大师和一个算命的大师给一个女孩算命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下一篇:更多八字
本文标题:中国最好的算命大师 一个算命的大师给一个女孩算命
本文链接:http://m.xzfx123.com/article/9666.html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中国最好的算命大师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一...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算命一般哪个时间段算的准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算命主义是哪三大主义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鬼谷子算命男命女命一样吗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长春哪里有算命比较准的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虎女性格分析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母虎的命...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常德哪里有算命准的地方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算命算得准应该听算命的吗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是八字算命准还是星盘算命准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基督教可以算命吗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