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郡望堂号和宗祠对联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舒氏郡望堂号对联和郡望堂号和宗祠对联的精彩内容哦。
爱这个姓氏是一个多音字,有两个读法,在我们平常读的音标不是我们姓氏的音标。爱这个姓氏在古代是皇家贵族的象征,它代表了一个家族的显赫地位。下面就让我们的华易算命网的小编来告诉大家爱氏的郡望堂号和宗祠对联吧!
爱氏的郡望堂号分别有什么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郡望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辛酉~壬午,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伊犁:伊犁得名于著名的伊犁河,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族众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内地息息相关,远在汉朝,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载入史籍《汉书》,伊犁之名是清朝正式确定的,据《西陲总统事略》记载:“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年平定准噶尔,定名伊犁,盖取《唐书》伊丽水而名之。”最早见于史册的伊犁民族是塞人。伊犁塞人是一个人数众多的氏族部落集团,他们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并且在伊犁形成了具有国家性质的集团,伊犁塞人广泛活动于伊犁河南北两岸和三大支流为主的河谷草原地带,大量的考资料表明,伊犁河上游地区是伊犁塞人的中心活动区,伊犁塞人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伊犁青铜器时代的文明,尼勒克县、昭苏、特克斯、新源、巩留、尼勒克、察布查尔等地出土的青铜武士像、三足铜斧、四兽足铜盘、等精美的铜制器皿等说明伊犁塞人具有很高的铸造技术。伊犁塞人后来与乌孙人相融合,对乌孙的文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历史上著名的突厥汗国在伊犁河城建立。古代的伊犁,包括伊犁河流域以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地理上,环天山而立,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隔天山相望,被称为伊犁盆地。伊犁是草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它同新疆和中亚的历史息息相关,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内,伊犁是草原民族的重要活动地域,在清朝中叶以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作为新疆的军事政治中心,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11月,管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奎屯直辖市全州共有二十四个县、市,首府设在伊宁市,是中国唯一的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全州总面积三十五万平方公里,人口四百一十万,有哈、汉、维、蒙、锡伯等四十七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25、5%,汉族占45、2%,维吾尔族占15、9%,回族占8、3%,蒙古族占1、69%,锡伯族占0、83%。自治州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四、七、八、九、十师和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阿山林业局、新疆卷烟厂、阿希金矿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区直属企业。
堂号
伊犁堂:以望立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以望立堂。
爱氏宗祠对联有哪些
姓启唐代祖脉远;
望出西河子孙昌。
全联指爱姓源流及郡望。
耀居一等爵;
荣为西将军。
清代侍卫内大臣爱星阿,因功诏加定西将军,封一等公。卒谥敬康。
官封一等子;
著有五分疏。
上联:清代将领爱音塔穆,积封一等子。下联:唐代高僧爱同,著有《五分律疏》。
年姓,是一个以祖先名字作为姓氏的家族。它是出现在古代时期春秋战国时代的姓氏,属于姜姓。它在百家姓中沾上了排名,也是有一定地位的姓氏。下面就请我们的华易算命网的小编来告诉大家年氏的人迁徙位置和郡望堂号的信息。
年氏的人迁徙位置主要在哪
一是,据《路史》记载显示,上古时,姜太公帮助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受封而建立了诸侯国齐国,所以姜太公又称齐太公。有一本叫《路史》的古书里说:“齐太公后有年氏。”也就是说,姜太公的后代中有一支姓年,年姓的鼻祖是齐太公。齐太公便是3000多年前辅佐武王定国安邦的贤士姜子牙裔孙齐桓公之后代。年氏具有数千年悠久的源流。
另一支到了明朝时期,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年氏又有新的血液加入。这新的血液,就出自严姓。年姓的望族居怀远郡。据《明史·年富传》记载,“年姓本姓严,后讹为年。”年姓望居怀远郡(治所怀远县,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东郊掌政乡洼路村一带)。
望族出怀远郡。
年氏的郡望堂号都有什么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郡望
怀远郡:即怀远县。历史上的怀远县有二、①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北周建德三年(甲午,公元574年),在原汉朝饮汗城置怀远郡、怀远县(今宁夏银川掌政乡洼路村),隶灵州管辖,此为银川设治之始。唐高宗仪凤二年(丁丑,公元677年),怀远县城遭黄河水患冲毁。第二年(戊寅,公元678年),在旧怀远县城西唐徕渠东侧(今宁夏银川)筑怀远新城,为后来银川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②在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早在唐虞时代,怀远就是涂山氏国的聚居地,为淮河文化、大禹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南宋宝祐五年(丁巳,公元1257年)置怀远军及荆山县,辖今怀远县及蚌埠市区西部、固镇县一部,今蚌埠市区东部属濠州钟离县,均属淮南西路;南宋咸淳七年(辛未,公元1271年)置淮安军及五河县,辖今五河县,属淮南东路。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撤销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钟离县,均属安丰路濠州;今固镇县属宿州,五河县属泗州。元至正二十七年(丁未,公元1367年),濠州升为临濠府。明朝洪武年间,钟离县先后改为中立县、临淮县,增设凤阳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凤阳县,今固镇县分属宿州、怀远县、灵璧县、五河县、凤阳县。临濠府先后改为中立府、凤阳府、宿州及怀远、灵璧县、五河、凤阳各县均属凤阳府所辖。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凤阳府,怀远县、五河县直属安徽省,后属安徽省淮泗道,同时废蚌埠三县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划属灵璧县,淮河以南划属凤阳县;今固镇县仍为宿县、灵璧、五河、怀远、凤阳五县分领。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正式废道,凤阳县、怀远县、灵璧县、五河县先后直属安徽省。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将宿县地区怀远、固镇、五河三县划归蚌埠市管辖。
堂号
兵严堂:年羹尧治军以军纪严明为最,族人因以为耀,因称“兵严堂”,后避年氏之祸,族人有改陈氏、连氏者。
怀远堂:以望立堂。
伯姓氏源自于春秋时期姜姓,人们对古代的古老的姓氏都是不太了解的,我们现代的人都没有详细了解我们古代的姓氏,怎么能够让人们了解呢?就让我们的华易算命网的小编来告诉大家有关伯氏的人主要迁徙位置和郡望堂号。
伯氏的人主要迁徙位置在哪
据《风俗通》载:“嬴姓,伯益之后,太宰嚭,字子余,姓伯氏,州犁之子,为吴太宰。”“伯”字,在古代是老大的意思,因此古代兄弟中老大名字中常有伯字,兄弟多以伯、仲、叔、季等来代表相传如嬴姓的祖先禹臣伯益。
商朝末年的名士伯夷等,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祖先名字中的“伯”字作为姓氏,称为伯氏。春秋时,齐、晋、郑、宋、鲁等国公族名仕的后人里均出现了“伯”氏。另有一说,远古时有“柏”氏,后讹传为“伯”氏,而形成了另一支伯氏。
此外,在我国早期的历史上,有许多以伯开头的双字复姓,如伯成氏、伯皇氏、伯常氏等,宋朝更有女真族的伯德氏出现,这些复姓后来很少能够见到,极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后人将姓简化成了单姓的伯氏。
伯氏的郡望堂号分别是什么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郡望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堂号
伯益堂:古有个贤人叫伯益,他就是伯氏的始祖。舜时任东夷部族首领,曾佐禹治水,立有大功。禹得位后,曾想让位给伯益。伯益推辞不受,躲避到箕山之阳。故伯氏后人以“伯益”作为伯氏的堂号。
河东堂:以望立堂。
以上内容是关于郡望堂号和宗祠对联和舒氏郡望堂号对联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上一篇:姓弘的名人 名字中有弘字的名人
下一篇:更多起名
本文标题:郡望堂号和宗祠对联 舒氏郡望堂号对联
本文链接:http://m.xzfx123.com/article/45357.html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郡望堂号和宗祠对联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舒...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姓弘的名人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名字中有弘...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姓云的名人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姓云的名人...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汲姓男孩取名字大全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名...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水果店名字大全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水果店...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丘氏祠堂对联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左步阮氏...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姓红的名人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姓红的名人...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姓邹的名人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姓邹的名人...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姓桑的名人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姓桑的名人...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丁姓男孩名字大全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丁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