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农历有什么规律 农历的规律变化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农历有什么规律 农历的规律变化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夏历(农历)—阴阳规范历
提要: 单月29天,双月30天,每500年有97个正月为大月;19年7闰,固定闰六月大;
农历采用“定朔法”——以朔日为每月的初一,又将回归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在缺中气之月置闰,既反映了太阳热力作用对地球的影响,又反映了以月亮为主,加上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共振的周期变化,融阴月阳年为一体,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因年久失修,大小月无定序,不时有2-4个大月、2-3个小月相邻,以缺中气之月为闰月,闰月游移不定,各年同名节气在格里历(简称格历)3-4天里波动,不便推算、记忆和使用。傣历来源于古代夏历,19年7闰,采用“平朔法”——单月大,双月小,固定闰九月大,大小月相间定序,约5年改1个八月大,方便记忆和使用[1]。本方案返扑归真,借鉴傣历,并加以创新,使阴月阳年更加规范。
1.置闰 南朝宋大明六年——463AD大科学家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采用20组19年7闰插入1组11年4闰,计391年144闰;唐代李淳风的《德麟历》始改为“在缺中气之月置闰”,实际上仍保持19年7闰的基本格局,沿用至今。傣历采用“平朔法”、单月大,双月小,固定闰九月,比夏历早3个月,推测系从秦历脱胎而来。返本归源,本方案借鉴傣历,并固定单月小,双月大,闰六月(大月),以公元19的整倍数为闰年周期,按现行闰年次序,固定在第3、6、9、11、14、17、19年为闰年,但逢公元尾数333、666、000年份所在的19年7闰,免去后“8年3闰”,成为“11年4闰”。本方案月均近似朔望月,年均近似回归年,固定闰六月,跟寒暑周期基本相符。(表1)
2.大小月 固定单月小,双月大,闰六月大。除公元尾数为000、165、335、500、665、835年外,凡5的倍数年份的正月改为大月。本方案在333又1/3年里有333.33333×12+122.=4122.个月,其中有(333.3333÷5)-2=64.6666个正月大,合计有2000+122.+64.=2187.个大月,1935.个小月,折合.2982日,月均29.日(29天12小时44分1.483秒),年均365.日(365天5小时48分20秒)。现代历算学家曾次亮,据我国几千年的日月食资料计算, 1世纪初的回归年为365.天,19世纪初为365.天[2],1世纪初的朔望月为29.天,19世纪初为29.天[2],则本方案年均相当于69世纪时的回归年,月均相当于69世纪时的朔望月,具有前瞻性,望在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日期跟月相和潮汐周期吻合,方便记忆和使用,对医学、保健、海洋生物学、水运、宗教、民俗、天文历算学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闰月是我们的祖先在编创历法时的独特创举,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
我国古代所行的历法是属阴阳合历,月份是配合月象的圆缺,而年要配合四季寒暑的变换。可是12个阴历月(朔望月)不过约354日左右,而1个回归年(即阳历年)却有365.2422日,两者相差11日左右。如果长此以往不做任何调适,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比如16年后,二者会相差176天,差不多是半年的时间。那时,也许阴历方才六月,阳历却已是隆冬12月,这样就可能出现“六月飞雪”的奇怪现象。
我们聪明的祖先找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安插“闰月”,大约每3年加1个闰月,精确地说19年加7个闰月(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
闰月具体如何安置呢?我国历史上曾有过不同处理方法。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中气”对现代人已经很陌生了,但二十四节气我们还是比较熟悉。其实两者是密切相关的。说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只是一种传统的说法,往细说应该是一年有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从立春数起,逢单数节气称为“节气”,逢双数节气则称为“中气”。而农历月份是以中气作为标志的。比如农历七月中必须包含中气处暑,八月则必须包含中气秋分。
今年,处暑出现在阳历8月23日(农历七月廿九,即七月的最后一天)。按道理,接下来应该是农历八月。但因为阴历月是以29天或30天为一周期计算,而作为农历八月标志的秋分则出现在31天后,即阳历9月23日。所以今年农历八月初一只能设在秋分前一日(9月22日),而这之前的29天,既不能算七月也不能算八月,只能被设置成闰七月。
农历与阳历的转换没有规律。遵循的规则不同。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回。农历十五、十六、十七天叫王,后天叫王。所以,春节的第三十天不是每年的同一天。阴历的基础是“回归年”和“新月”。“回归年”是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即365.2422(365天,5小时,48分46秒)。
“新月”是指两个连续的新月或两个满月之间的时间,即29.5306(29天12小时44分3秒)。由于只有354.3672个“新月”,12个“新月”与365.2422个“返年”之间的差异超过10天,并累积为闰月。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纪的春秋时期,中国历法就采用了十九年七个闰月的安排。
但中国历法与藏历和韩历不同,后者通常相差一两天。
农历日期是以月亮的圆度和缺度为月计量单位的。它把新月作为第一天,月亮作为第十五天(月亮的第十六天),月亮作为第二十九天(月亮的第三十天)。然而,目前的年表通常用公历的日期来表示。
如果要将公历日期转换为公历日期,可以使用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是查找新编译的公历,例如,公历是1984年6月8日则农历是六月十日。
扩展资料:
农历发展简史
从上古的干支纪元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格里历),历史多次修订历法,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超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
比如干支历(摄提)、夏历、商历(殷历)、周历、西汉太初历、三统历和隋朝的皇极历、唐朝大衍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
古人观察到了天象的运动规律,上古时代已采用干支纪元,据明代史学家万民英根据我国古文献明文记载确定干支为天皇氏时发明,在其著作《三命通会》中有详细记载。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
夏以后,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秦汉时期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安置在一年中不包含中气的月份来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
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议造《汉历》,汉武帝元封七年历成。
是年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即为太初元年),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后人以此称呼此历为《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是之前历法的366天。
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历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农历有什么规律 农历的规律变化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农历有什么规律 农历的规律变化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下一篇:更多农历
本文标题:农历有什么规律 农历的规律变化
本文链接:http://m.xzfx123.com/article/92972.html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农历有什么规律 农历的规律变...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04农历日历表 2004年农历日...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农历换算国立日历 农历换算成...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农历适合开业的日子 农历适合...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农历25要钱 怎么破解 农历二十...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农历10月26 农历9月26的文章,本...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农历的大寒是什么意思 农历 大...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星盘农历查询吉凶 星盘查询 农...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大师农历算命准不准 大师农历...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农历几月富贵竹开花? 农历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