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梦见别人死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为什么有的人做梦梦见别人死了和梦见别人死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的精彩内容哦。
金方廷
哪怕对于每天上网冲浪的人而言,互联网的游戏规则里仍有太多让人捉摸不透的地方。最近我密集地遭遇了几次让我意想不到的“数字死亡”。两个月前,因为异地登录了豆瓣账号,待我回到上海之后,这个账号因被系统识别为“风险账号”而被拒绝登录,今年是我注册这个账号的第十年。一周以前,我的微博账号又在非常意外的情况下“炸号”了,这个账号我同样已经使用了十多年。
要把数字世界里辛苦营造的“分身”从生活中突然间割裂出去,这种感觉并不好受。确实这就是“数字死亡”,个体一旦失去了通往互联网世界的“身份”,便不再具有数字生存的权利,也不再容许在互联网上显示自身的存在:“没有了在网络空间发言的权利、没有了在互联网中自由活动的权利,人便无法显现为一个数字化的个体,他在互联网上只是一个空白,或者说干脆就是‘无’。”[1]
我亲眼目睹着曾在互联网世界里“生存”过的“我”一个接一个地离我而去,而我对这一切的发生毫无招架之力,甚至连向系统、平台证明那个数字账号就是“我”也做不到。当我向豆瓣网申诉要回账号时,除了必须验证的手机和邮箱,还被要求出示在网站的消费记录——众所周知,豆瓣不是一个以消费著称的网站。由于我从来没有在豆瓣消费的记录,等来的申诉结果只能是:“亲爱的某某:很遗憾,你的在线申诉未通过。原因:申诉信息不充足,请补充其他证明信息。感谢你的理解与支持。”至于在新浪微博遭遇的“炸号”就来得更加不同寻常,一分钟前我还在给朋友的微博留言,紧接着那位朋友截了一张空白的个人账号页面来问我:“你号没了?”当我再度登录时,被告知账号已经处于异常。去申诉之后的结果,也不过是在邮件中收到一封题为《微博用户账号申诉处理邮件》,里面冷冰冰地写道:“您所反映的微博帐号异常的问题经核实是由于您的操作违反了根据《微博服务使用协议》及《微博举报投诉操作细则》中的相关内容和相关规定,例如发布敏感违规信息,无法恢复正常,目前您的帐号仅可自己登录访问,感谢您对微博的支持。”
这一切带来的感觉已经不能用“难受”来概括了,在丢失账号、寻求申诉等一系列和平台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种无法压抑的荒诞感。平心而论,由数字算法构筑起的世界总让人感觉不那么安全,但是缺乏安全感的、以匿名形式运转的互联网世界,却正好满足了我们想要不时逃避现实的冲动。这或许是一种悖论。人总得找寻一点不同于单调现实生活的生存空间,才能为自己讨回一点诉求“意义”的渠道,却又往往在对虚拟世界产生信任乃至依赖的时候,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字世界本质性的虚幻和不可信任。
在今年以前,我也曾经历过多次让人印象深刻的“数字死亡”。二十年前,当第一个QQ账号被盗号的时候,我也曾因账号无法追回而深感愤怒和震惊。三年前,伴随着“博客大巴”网站的谢幕,陪伴长达多年之久的个人博客也被迫关闭。许多网友也和我一样,寻求多方渠道想要追回丢失的博客数据,有趣的是,使用博客大巴的“博友”从不认为自己在索要的是数据,而是把找回博文数据视作“寻回青春”。事实上,我们今天对数字死亡的体验已经和十几年前大不相同,只要网络中的某个“分身”使用得足够久,它差不多就已经变成了“自我”的一个部分;当我们在互联网上耗费的时间越久,这种建立在虚拟空间中的体验就越是深刻而迫近于真实。
可抛去个人作为用户的使用感和体验感,数字世界的死亡总是被看成廉价而无意义的,因为数字世界的一切机制基础其实是游戏。我们在游戏中经历过数以千、万计次的死亡,每当“Game over”字幕亮起,就是一次游戏生命的结束,但这种生死除了激发起游玩者的胜负欲,很少真正唤起我们对生命本身的尊重,过于频繁的数字死亡反而会让人习惯这种过于轻贱的生命形式。于是有人认为,互联网上的一个个账号不过是在数字世界中被发明出来的“数字赤裸生命”,事实上这些只有操纵者本人才会关注和在意这些在网络世界里表达着自我的“数字生命”,或许在网络上频繁互动的其他账号也会怀念这个忽然消失的“数字生命”,可除此之外,一切在网络上活跃的账号都被认为不过是游戏中随时就会“死掉”的角色扮演。
“数字生命”只能在这个社会中获得“类真实”的承认,而绝无可能比肩于真实的生命。“数字生命”不过是建立在算法机制中的一堆数据,但真实的人类肉体的死亡却可以被数字化。在一切都高度数字化的今天,不仅死者生前的网上记录会被认为是一种“数字遗产”[2],网络空间也经常成为用来纪念、祭奠真实死亡的场所。但这些都是“真实世界中的死亡”在网络世界的记录和表征,并且这种值得用数字化形式来纪念的死亡,通常对某个群体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抑郁症自杀的微博网友“走饭”,其微博账号发出的最后一条微博在她死后成了许多抑郁症患者倾诉隐秘痛苦和相互安慰的“精神支柱”[3]。许多网络社群也会为离世的伙伴开辟出类似“树洞”的网络空间,作为网友们祭奠死者的数字场所,通过不断更新死者生前感兴趣的信息,表达着对“离去者”的纪念(据我所知,在许多趣缘社群中都存在着类似的现象)。这些“有意义的真实死亡”投射在数字世界中,有意无意之间竖立起一个个数字纪念碑,即便纪念发生的场域和采用的形式是虚拟的,纪念行为背后的情感却是真挚的。
这么看来,同真实世界的死亡相比,数字死亡确实既不那么重要,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意义。不过丢失一个账号,确实看不出有任何实质的损失。然而有趣的是,数字死亡是那样不被当件事,它的到来却又很平等。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其中一个分身是在推特世界中呼风唤雨的“@realDonaldTrump”,可这个被全世界人民关注着的账号也会遭遇数字死亡——推特“杀死”了它。特朗普的推特封号更像是当代的“陶片驱逐法”,成为一个国家最受争议的人物就必须承受遭人非议的代价,当人们对他的爱恨造成了社会的实质撕裂时,这个“惹麻烦的人”就会被驱赶出公众视野。照此看,死亡,不论发生在真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里,始终是人类社会中最公平的事情。或许很少有人完全没有经历过任何形式的数字死亡,因为它确实每天都在世界各个角落发生:被他人盗取账号、忘记登录密码都是再平常不过的网上冲浪体验,而不知什么出于原因被封禁账号也已经成为生活的“日常”,更不要说网站关门、网络公司倒闭和服务中止所带来的一系列账号停用的后果。大家都已经是在网络上“生生死死”了无数回的老网民了。
问题是今天的互联网服务让数字死亡变成了一件尤其荒诞的事。或许因为互联网短暂的发展史已经见证了太多由于数据丢失造成的维权事件,今天的“数字死亡”已经很少彻底禁绝个人通向网络社区的通道,而是演变为在保留已有使用数据的基础上,限制用户使用网络平台的权利。在我的微博账号被判定违规而“无法恢复正常”之后,现在我仍能登录这个已经“死亡”的账号,仍可以看到首页所有信息流的内容,但我却无法用这个账号参与任何互动。所谓的“仅可自己登录访问”意味着只能眼睁睁看着熟悉的社交世界在眼前流动,被剥夺数字权利的我,只能彻底沦为这个纷扰世界的旁观者。可以想象一下,有着数以万计像我这样被判了“死刑”的微博用户,每天像“幽灵”一样观察着微博世界发生的一切,却不被允许再度参与这个世界。这种“幽灵式死亡”将互联网的虚拟性演绎到了极致:作为“数字生命”的虚拟账号已经“死了”,而操控着这个账号的人仍然活着。
今天造成数字死亡的原因总是发生在网络同真实世界相衔接的“切缝”处。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上网冲浪必须遵纪守法。对数字账号进行直接管理的责任方通常是提供网络服务的数字平台。平台有权力制定使用规则,也有权力去执行这些规则,但平台很少负责去解释这些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毕竟它们还不是真实社会中的法律机关,执行“规则”的过程经常让人觉得难以捉摸。纯粹由平台决定“生死”的数字生存状况中,用户其实并不能确切掌握平台“立法”和“执法”的全部内容。互联网管理者和网络平台都在不断强化实名上网的要求,这意味着网络自带的匿名性和虚拟性被大大压缩。许多数字死亡发生的原因就在于某些“数字生命”被识别或判断为还不够“真实”,而不够“真实”的虚拟账号在平台管理者眼中无疑是危险的,因为无法确切捕捉到某个数字账号背后的真实操控者,就无法对这类账号的网上活动进行“问责”。这就是为什么当异地登录发生时,平台随即将账号判定为“风险账号”从而实施封禁。可当用户想要解除封禁时,却必须出具极为严格的身份证明,让平台得以确定这个账号背后的使用者究竟是谁,但通常没有人知道,使用者究竟犯了什么“错误”才触发了算法设定的风险防控机制。讽刺的是,面对数量众多的用户,数字平台并没有开发出高度智能而有效的识别认证渠道,于是许多“我无法证明我自己”的乌龙事件就这么发生了。
在这种大环境底下,无法与个体在社会中的真实身份相重叠的“数字生命”在今天变得异常脆弱。没有进行实名认证的账号在今天的互联网上简直寸步难行,这种纯粹虚拟的数字身份,甚至都称不上是被剥夺一切保护的“赤裸生命”。“数字生命”用类似真实人格的虚拟账号具象地表达着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数字权利,“数字生命”的本质不过是在算法划定的空间中进行的数据累积;数字化的“死亡”也只需要删去一切已经完成的数据,并杜绝某个虚拟账号继续持有和表达数字权利而已。今天想要在特定空间行使数字权利,限制已经无处不在,而使得限制能够生效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确保数字权利与具体身份的同一。所以围绕“数字生命”的论证,最后总是变成个人真实身份的认证。
互联网自带的匿名性让人着迷,可在另一些人眼中,匿名这件事本身也是造成网络社会陷入不安的根源。太多的“数字死亡”就来自于其他用户和平台管理者对“网络安全”提出的要求,于是无法识别“真身”的“数字生命”毫无疑问就是网络世界的危险分子。同样,试图藏匿在匿名网络空间中肆意妄为的人也在不断炮制着网络世界中的不安。既然网络也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那么为网络社会营造安全感的方法也与现实社会如出一辙:驱逐或消灭掉那个让人感到不安的“生命”。紧接着,人们不断牺牲掉网络匿名性带来的上网乐趣,以满足用户群体、网络平台管理者对于秩序和安全的要求。可真正荒诞的地方在于,除了需要不断认证真实身份以换取在网络世界中活动的数字权利,人们并不知道在数字世界中进行“审判”的机制是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怎样的网络活动、何种网上言论在这个“雷点”遍地的网络空间中才不至于触发无处不在的安全警报。当我们小心翼翼地上网想要偷得一时之欢,甚至费尽心机去检视自己在网上的行为和发言,却仍会陷入“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的僵局。
或许真正的困扰就在于,当数字化无处不在的时候,数字空间与真实空间的运行法则也将会无限趋同——也许具体规则的内容仍不那么一致,但规则背后支配社会遵循规则的逻辑却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最近这几次“数字死亡”带给我最深的体验也就在这里,我们多少还延续着上一个时代“网上冲浪”法则,可实际上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的距离已经相当稀薄。在有生之年,我们一定可以见证真实与虚幻别无二致的时代终将到来。
注释:
[1] 罗譞.网络暴力的微观权力结构与个体的“数字性死亡”[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42(06):151-157.
[2] [英] 伊莱恩·卡斯凯特:《网上遗产:被数字时代重新定义的死亡、记忆与爱》,张淼译,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23年。
[3] 自杀7年后,她的微博成为绝望者的树洞,160万条留言字字扎心[EB/OL]. https://www.163.com/dy/article/EO0BEL48052582BB.html.
责任编辑:朱凡
校对:张亮亮
撰文 | 三书
就从橘子开始,从张九龄的《感遇·其二》开始。
让我们看看橘子对古典诗人意味着什么,橘如何从南方的普通果树,变成了君子人格的隐喻。橘子能不能只是橘子?
作为现代读者,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橘子的感受和记忆。我们不妨重新与橘子对话,与古典诗歌对话,看看橘子有多少种打开方式。
01
橘子,童年的奢侈品
读一首诗,在寻求理解或别人的讲解之前,最好先与一个个词素面相逢。作为事物本身而非隐喻或象征的词,将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这些联想不论与诗有关无关,不论合理还是荒诞,都可能成为“芝麻开门”的咒语,而这也正是读诗的私人乐趣所在。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这首《感遇》,先不管“橘”在诗中隐喻什么,一读到“江南有丹橘”,我就想到童年。我出生在北方平原上的一个村庄。每年秋天,各样瓜果下来,村里每天川流不息地叫卖,卖苹果的、卖梨的、卖柿子的……从来没有卖橘子的。
橘子只在县城才有,我们极少去县城,去了也买不起。买不起,但可以看。医院门口的水果摊上,总是整整齐齐地垒一堆橘子。圆圆的、明亮的橘子,小太阳似地耀人眼目。旁边的苹果、梨之类,土生土长,实在太平凡。
那时,吃橘子是病人和老人的特权,还得家里有钱。小孩拾到一片橘皮已很运气,拿在手里闻着,能香一整天。偶尔分到一两瓣,含进嘴里也舍不得咽。村里的商店有橘子罐头,摆在高高的货架上,月牙儿似的橘瓣,一弯弯,睡在糖水中做梦。
橘子只能长在四川,和我们隔着很多山。雨过天晴的下午,在河滩能看见那些山。它们看着很近,又很远,像一道屏障浮在天边。后来从书上得知那是秦岭,橘子到了山北就不再是橘子。
南宋 马麟《橘绿图》
02
橘的隐喻:士不遇
橘子只能长在南方,两千多年前这已是常识。《周礼•冬官》曰:“橘逾淮而北为枳,此地气然也”。此一记载应是最早论及橘子的文献。古代以秦岭淮河为南北分界线,橘子长在北边就成了“枳”,文献很客观地认为这是地气使然。
但是到了屈原的《橘颂》,橘子则成了“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屈原把橘子的自然选择,人为地上升为一种品格,即“受命不迁”。本来是橘子无法适应北方寒凉的气候,只能生长在温润的秦淮线以南,屈原却在诗中将其赞美为坚贞不屈。此为橘之隐喻的滥觞。
自《橘颂》之后,橘作为君子人格的象征渐成共识。张九龄《感遇·其二》的前四句,即是对《周礼》记载和屈原颂诗的回应。“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他以反问加强语气,说丹橘经冬犹绿不在地气暖,而在于有“岁寒心”。孔子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松柏象征能够经受住严峻考验的君子人格,因为松柏在北方的严冬也不会凋零,比之于橘是否恰当暂且不论。
毕竟醉翁之意不在酒,张九龄说的并不是橘子,他暗示的是像橘子那样品行孤高的士子,很可能根本就是他的自我哀叹。此诗作于九龄被罢免宰相而贬荆州期间,荆州盛产橘,屈原也是荆秭人,引用《橘颂》也是因地制宜。
诗题为“感遇”,即感士不遇。“士不遇”是古代文人普遍书写的一个主题,由屈原《橘颂》发端,宋玉《九辩》定型,而后乃成范式一脉沿袭。橘子挂果成熟稍晚,当秋风袅袅草木零落,橘树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确乎分外俊逸动人。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此二句直接点明“士不遇”主题,嘉客典出《诗经•白驹》“所谓伊人,于焉嘉客”。未申明的诗意,可从此中补出,即呼唤如皎皎白驹而在空谷逍遥的贤人,在上者理应礼贤下士,然而“奈何阻重深”。“阻重深”隐喻在野贤士与朝廷之间,比秦岭更不可逾越的重重阻隔,又将奈何。
接下来两句想要自我宽慰,究竟却又无从宽慰。“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治乱,运也;穷达,命也。天下之治乱与贤士之穷达,即天意与个人际遇的无常。治乱穷达循环往复,令诗人深感悲观而迷茫。
心里终归不平:“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世人只知桃李之美,如《韩诗外传》所说的“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食”,难道橘树不比桃李更佳吗?
这是诗人向世界发出的质问,世界呢,世界以冷酷的现实作为回答。
明 沈藻《桔颂帖》
03
诗僧皎然的橘树歌
唐代诗人咏橘者甚多,例如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柳宗元、李峤、齐己、皮日休等,都以不同方式咏过不同的橘子。我们来听听诗僧皎然在洞庭山另一位法师的院子里看到的橘树。
皎然称梨栗为凡木,而将橘置于神圣的地位。洞庭湖一带有橘子洲,洲上满是橘子树。微谅上人院阶前也自发生出一株,皎然说这是上人德性所感应。赠答诗本身带有社交性质,我们在阅读时对其中的溢美之辞心会即可。
“二月三月山初暖,最爱低檐数枝短。白花不用乌衔来,自有风吹手中满。九月十月争破颜,金实离离色殷殷,一夜天晴香满山”,此五句诗把橘树的枝子、白花和果实写得又美又香。
虽是诗僧之间的赠诗,然而除了几个词,如“真子”、“俗士”、“禅起”,此外并无佛教术语堆砌,更无抽象说教之类。皎然著有诗歌理论《诗式》,深谙诗道的他懂得什么是诗。
此诗写橘树,低檐短枝清风白花如在目前,金实离离晴香满山如闻如见。
南宋 佚名《橘枝栖雀图》
04
和苏轼一起吃橘子
张九龄《感遇》诗中,橘子只是个概念,既不见色,也不闻香。皎然诗写的橘树是珍木,美丽脱俗,不食人间烟火。苏轼这首词,橘子才真正成为橘子,成为我们都知道的,也都喜欢吃的橘子。
“菊暗荷枯一夜霜”,橘子成熟在众木凋零之时,“新苞绿叶照林光”,秋色明净,橘树的新苞绿叶很喜人。尤其在竹篱茅舍旁边,一株青黄杂糅的橘树,更觉灿烂。
下片三句从嗅觉和味觉来写,读之叫人沁出口水,尝到橘子的酸甜。“香雾噀人惊半破”,橘皮乍剥,细细的香雾喷到脸上,那一瞬间的惊喜。吃第一口,“清泉流齿怯初尝”,橘汁凉凉的、酸酸的,“怯”亦有趣有味。
最后一句余香袅袅。古典诗人很少去写这么具体的细节,手上残留的橘子香味,而且流连了三日,而且是吴姬的手。吴姬当然很美,李白不是写过“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吗(《金陵酒肆留别》)?吴姬的手想必很白,记得韦庄写江南女子的白,“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菩萨蛮》)。“吴姬三日手犹香”,橘子的香味在美人白净的手上弥散开来……一直弥散到时间上的远方,至今我们还能闻其香并被滋养。
清 高其佩《指画·橘》
05
让橘子只是橘子
不得不说,橘的古典隐喻如今已经过时。橘子就是橘子,无需被赋予人为的隐喻,橘子本身已足够神秘。
苏轼的咏橘,摆脱了隐喻的束缚,将橘子还原为单纯的橘子,还原为我们对事物的朴素感知。这样的写法神似美国诗人威廉姆•卡洛斯•威廉姆斯,这位于上世纪中期开一代生活流诗风的诗人,有一首著名的不像诗的诗,叫《冰箱便条》:“冰箱里的/李子/它们/可能是/你留着/准备当早餐吃的/请原谅我/它们太好吃/那么甜/那么冰”。
如果去掉表示分行的斜杠,这就是一句流水账式的便条留言,但诗人把吃李子那个瞬间的感觉变成诗。分行就像慢镜头,带我们看见并感受那些李子。苏轼的词同样,带我们先看见橘子长在哪里,然后步步接近,最后停在一个纯感官的瞬间。
诗人走了很久,我们还痴痴地停留在橘的香味中……
Q
蘅塘退士为什么要选唐诗?
三书:有人问罗曼•波兰斯基为什么拍电影,他说因为他想看的电影还没有被拍出来。一个诗歌选集的编撰者,也常常出于类似的心情,即想读的选本还没有,因而不得不自己动手。
乾隆二十八年(1763),时任知县的蘅塘退士孙洙,深感于流行的童蒙读本《千家诗》选诗之芜杂,于是和夫人徐兰英一起,开始重新编选唐诗,冀以新选本取而代之。《千家诗》自宋代以来,即为世俗儿童就学诵读之书,但孙洙在序中称其选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
他们采用的底本是《唐诗别裁》,此选本乃清代诗学大家沈德潜以《全唐诗》为蓝本,共计收录唐人诗作1900余首。孙洙认为《唐诗别裁》作为普及读本,仍属鸿篇巨制,更不适合童蒙诵读。伉俪二人历时一年,从中精选出311首,编之而成《唐诗三百首》。
撰文 | 三书
编辑 | 宫子,张进
校对 | 李世辉
来源:新京报
撰文 | 三书
就从橘子开始,从张九龄的《感遇·其二》开始。
让我们看看橘子对古典诗人意味着什么,橘如何从南方的普通果树,变成了君子人格的隐喻。橘子能不能只是橘子?
作为现代读者,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橘子的感受和记忆。我们不妨重新与橘子对话,与古典诗歌对话,看看橘子有多少种打开方式。
01
橘子,童年的奢侈品
读一首诗,在寻求理解或别人的讲解之前,最好先与一个个词素面相逢。作为事物本身而非隐喻或象征的词,将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这些联想不论与诗有关无关,不论合理还是荒诞,都可能成为“芝麻开门”的咒语,而这也正是读诗的私人乐趣所在。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这首《感遇》,先不管“橘”在诗中隐喻什么,一读到“江南有丹橘”,我就想到童年。我出生在北方平原上的一个村庄。每年秋天,各样瓜果下来,村里每天川流不息地叫卖,卖苹果的、卖梨的、卖柿子的……从来没有卖橘子的。
橘子只在县城才有,我们极少去县城,去了也买不起。买不起,但可以看。医院门口的水果摊上,总是整整齐齐地垒一堆橘子。圆圆的、明亮的橘子,小太阳似地耀人眼目。旁边的苹果、梨之类,土生土长,实在太平凡。
那时,吃橘子是病人和老人的特权,还得家里有钱。小孩拾到一片橘皮已很运气,拿在手里闻着,能香一整天。偶尔分到一两瓣,含进嘴里也舍不得咽。村里的商店有橘子罐头,摆在高高的货架上,月牙儿似的橘瓣,一弯弯,睡在糖水中做梦。
橘子只能长在四川,和我们隔着很多山。雨过天晴的下午,在河滩能看见那些山。它们看着很近,又很远,像一道屏障浮在天边。后来从书上得知那是秦岭,橘子到了山北就不再是橘子。
南宋 马麟《橘绿图》
02
橘的隐喻:士不遇
橘子只能长在南方,两千多年前这已是常识。《周礼•冬官》曰:“橘逾淮而北为枳,此地气然也”。此一记载应是最早论及橘子的文献。古代以秦岭淮河为南北分界线,橘子长在北边就成了“枳”,文献很客观地认为这是地气使然。
但是到了屈原的《橘颂》,橘子则成了“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屈原把橘子的自然选择,人为地上升为一种品格,即“受命不迁”。本来是橘子无法适应北方寒凉的气候,只能生长在温润的秦淮线以南,屈原却在诗中将其赞美为坚贞不屈。此为橘之隐喻的滥觞。
自《橘颂》之后,橘作为君子人格的象征渐成共识。张九龄《感遇·其二》的前四句,即是对《周礼》记载和屈原颂诗的回应。“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他以反问加强语气,说丹橘经冬犹绿不在地气暖,而在于有“岁寒心”。孔子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松柏象征能够经受住严峻考验的君子人格,因为松柏在北方的严冬也不会凋零,比之于橘是否恰当暂且不论。
毕竟醉翁之意不在酒,张九龄说的并不是橘子,他暗示的是像橘子那样品行孤高的士子,很可能根本就是他的自我哀叹。此诗作于九龄被罢免宰相而贬荆州期间,荆州盛产橘,屈原也是荆秭人,引用《橘颂》也是因地制宜。
诗题为“感遇”,即感士不遇。“士不遇”是古代文人普遍书写的一个主题,由屈原《橘颂》发端,宋玉《九辩》定型,而后乃成范式一脉沿袭。橘子挂果成熟稍晚,当秋风袅袅草木零落,橘树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确乎分外俊逸动人。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此二句直接点明“士不遇”主题,嘉客典出《诗经•白驹》“所谓伊人,于焉嘉客”。未申明的诗意,可从此中补出,即呼唤如皎皎白驹而在空谷逍遥的贤人,在上者理应礼贤下士,然而“奈何阻重深”。“阻重深”隐喻在野贤士与朝廷之间,比秦岭更不可逾越的重重阻隔,又将奈何。
接下来两句想要自我宽慰,究竟却又无从宽慰。“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治乱,运也;穷达,命也。天下之治乱与贤士之穷达,即天意与个人际遇的无常。治乱穷达循环往复,令诗人深感悲观而迷茫。
心里终归不平:“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世人只知桃李之美,如《韩诗外传》所说的“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食”,难道橘树不比桃李更佳吗?
这是诗人向世界发出的质问,世界呢,世界以冷酷的现实作为回答。
明 沈藻《桔颂帖》
03
诗僧皎然的橘树歌
唐代诗人咏橘者甚多,例如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柳宗元、李峤、齐己、皮日休等,都以不同方式咏过不同的橘子。我们来听听诗僧皎然在洞庭山另一位法师的院子里看到的橘树。
皎然称梨栗为凡木,而将橘置于神圣的地位。洞庭湖一带有橘子洲,洲上满是橘子树。微谅上人院阶前也自发生出一株,皎然说这是上人德性所感应。赠答诗本身带有社交性质,我们在阅读时对其中的溢美之辞心会即可。
“二月三月山初暖,最爱低檐数枝短。白花不用乌衔来,自有风吹手中满。九月十月争破颜,金实离离色殷殷,一夜天晴香满山”,此五句诗把橘树的枝子、白花和果实写得又美又香。
虽是诗僧之间的赠诗,然而除了几个词,如“真子”、“俗士”、“禅起”,此外并无佛教术语堆砌,更无抽象说教之类。皎然著有诗歌理论《诗式》,深谙诗道的他懂得什么是诗。
此诗写橘树,低檐短枝清风白花如在目前,金实离离晴香满山如闻如见。
南宋 佚名《橘枝栖雀图》
04
和苏轼一起吃橘子
张九龄《感遇》诗中,橘子只是个概念,既不见色,也不闻香。皎然诗写的橘树是珍木,美丽脱俗,不食人间烟火。苏轼这首词,橘子才真正成为橘子,成为我们都知道的,也都喜欢吃的橘子。
“菊暗荷枯一夜霜”,橘子成熟在众木凋零之时,“新苞绿叶照林光”,秋色明净,橘树的新苞绿叶很喜人。尤其在竹篱茅舍旁边,一株青黄杂糅的橘树,更觉灿烂。
下片三句从嗅觉和味觉来写,读之叫人沁出口水,尝到橘子的酸甜。“香雾噀人惊半破”,橘皮乍剥,细细的香雾喷到脸上,那一瞬间的惊喜。吃第一口,“清泉流齿怯初尝”,橘汁凉凉的、酸酸的,“怯”亦有趣有味。
最后一句余香袅袅。古典诗人很少去写这么具体的细节,手上残留的橘子香味,而且流连了三日,而且是吴姬的手。吴姬当然很美,李白不是写过“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吗(《金陵酒肆留别》)?吴姬的手想必很白,记得韦庄写江南女子的白,“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菩萨蛮》)。“吴姬三日手犹香”,橘子的香味在美人白净的手上弥散开来……一直弥散到时间上的远方,至今我们还能闻其香并被滋养。
清 高其佩《指画·橘》
05
让橘子只是橘子
不得不说,橘的古典隐喻如今已经过时。橘子就是橘子,无需被赋予人为的隐喻,橘子本身已足够神秘。
苏轼的咏橘,摆脱了隐喻的束缚,将橘子还原为单纯的橘子,还原为我们对事物的朴素感知。这样的写法神似美国诗人威廉姆•卡洛斯•威廉姆斯,这位于上世纪中期开一代生活流诗风的诗人,有一首著名的不像诗的诗,叫《冰箱便条》:“冰箱里的/李子/它们/可能是/你留着/准备当早餐吃的/请原谅我/它们太好吃/那么甜/那么冰”。
如果去掉表示分行的斜杠,这就是一句流水账式的便条留言,但诗人把吃李子那个瞬间的感觉变成诗。分行就像慢镜头,带我们看见并感受那些李子。苏轼的词同样,带我们先看见橘子长在哪里,然后步步接近,最后停在一个纯感官的瞬间。
诗人走了很久,我们还痴痴地停留在橘的香味中……
Q
蘅塘退士为什么要选唐诗?
三书:有人问罗曼•波兰斯基为什么拍电影,他说因为他想看的电影还没有被拍出来。一个诗歌选集的编撰者,也常常出于类似的心情,即想读的选本还没有,因而不得不自己动手。
乾隆二十八年(1763),时任知县的蘅塘退士孙洙,深感于流行的童蒙读本《千家诗》选诗之芜杂,于是和夫人徐兰英一起,开始重新编选唐诗,冀以新选本取而代之。《千家诗》自宋代以来,即为世俗儿童就学诵读之书,但孙洙在序中称其选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
他们采用的底本是《唐诗别裁》,此选本乃清代诗学大家沈德潜以《全唐诗》为蓝本,共计收录唐人诗作1900余首。孙洙认为《唐诗别裁》作为普及读本,仍属鸿篇巨制,更不适合童蒙诵读。伉俪二人历时一年,从中精选出311首,编之而成《唐诗三百首》。
撰文 | 三书
编辑 | 宫子,张进
校对 | 李世辉
来源:新京报
孕妇梦见吃面条
做梦梦见吃面条,预示着好事即来、生活富裕。已婚女人吃面条,意味着夫妻感情会很融洽;商人梦见吃面条,预示着生意会很火爆;犯人梦见吃面条,会很快获得自由。孕妇梦见吃面条,代表自己和宝宝很健康,会顺利分娩,生出可爱、健康的孩子。
梦见吃通心面
做梦梦见吃通心面,预示着身体健康,身体免疫力增强。孕妇梦见吃通心面,代表宝宝发育的很好,可以放心等待宝宝降临。
梦见吃阳春面
梦见吃阳春面,意味着异性交友方面运势会上升。未婚女性梦见吃阳春面,预示会有新的感情就会出现;孕妇梦见吃阳春面,代表会生个可爱、漂亮的孩子。
孕妇梦见别人请吃面条
做梦梦见别人请自己吃面条,预示梦者生活中将会出现一个和自己有理不清的关系的人出现。孕妇梦见别人请吃面条,预示宝宝出生后会有贵人相助,一生好运。
孕妇梦见别人吃面条
做梦梦见别人吃面条,说明身边的好友会给梦者带来好运。孕妇做梦梦见别人吃面条,代表身边已婚的女性朋友不久后将会怀孕。
梦见坟墓是什么意思:梦见坟墓预兆什么,梦见不同的坟墓
梦见坟墓是什么意思,梦见从坟墓边上走过有什么征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晚上做梦很多人经常会梦见坟墓,而坟墓却是我们最不想见到的,毕竟它代表着恐怖与死亡。那么如果梦到这样的梦会有什么意思?到底好不好?墓地是埋葬死者遗体或骨灰的地方,在很多人的印象之中,墓地是一个令人害怕的地方,所以做梦梦见身在墓地,总会心有余悸。那做梦梦见墓地又是什么征兆呢?
梦见坟墓是什么意思
1、梦见自己在墓园散步,预示晚年幸福,无忧无虑,安享天年。
2、梦见有人钻进了坟墓,亲友中会有人去世。
3、梦见自己掉进坟墓里,表示你会因为失去友谊感到非常孤独。
4、梦见自己睡在墓地里,预示会有好运气,获得意想不到的巨大好处,或丰厚的利润。
5、梦见自己从坟墓里走出来,将来会有成就。
6、梦见活人掘坟墓,掘墓者将会长寿。
7、未婚男女梦见去参观墓园,预示会娶到忠诚美丽的妻子,或是称心如意的丈夫。
8、梦见黑夜里走过墓地,或是梦见感觉阴暗潮湿的墓地,则是身体健康下降的表示,近期宜注意休息,补充营养,以免病倒。
9、梦见敞开的墓穴,或是空的墓穴,还暗示你想脱离眼前压抑的生活,或是失意的事业,开始新生活。
10、梦见去扫墓,预示你与亲人、朋友的感情会进一步加深。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向亲友寻求帮助和指点。
11、梦见去祖坟,你能得到真正的爱情。
12、梦见坟墓人很多,因为情绪低落,感觉处境有些不好。
梦见坟墓预兆什么
梦见坟墓你的想法能被执行。
体力劳动者梦见坟健康方面:足部仍是容易受伤的部位。此外,过度疲劳或情绪波动过大容易引发心脏方面的毛病。
单身男女梦见坟墓预示恋情有较大的变数。一直在心头酝酿的想法会付诸行动。选择恋人的标准也变得更加现实。
梦见坟墓代表考试能获优秀
体力劳动者梦见坟墓代表您的健康:精神状态稳定,身体状况也还可以,但是喉咙发炎、咳嗽、声带嘶哑等有机会发生,注意保护好喉部。同时,进食粗纤维食物有瘦身效果。
梦见坟墓会生病。
生意人梦见坟墓预示您的财运:财运回升,获得灰色收入的机会较多,支出的节省意识较强,积蓄可望拉升较高。投资会有贵人相助,但对于他们的建议应有选择地采纳。
文职工作者梦见坟墓工作业绩:情绪稳定,既定的计划可望顺利地完成,会从增长的业绩中获得成就感。不过,与同事之间的相处有些挑剔和偏见。
不同人梦见从坟边走过
1、恋爱中的人梦见自己从坟边走过,说明互相信任,不听旁人挑拨是非,婚姻可成。
2、怀孕的人梦见自己从坟边走过,预示生女,春占生男,勿过劳累,慎防流产。
3、未婚男女梦见从坟边走过,预示着和恋人由于沟通而产生的问题会进一步恶化,最好可能会冷战。
4、小孩梦见自己从坟边走过,预示着你近期学业压力大,可以通过和同学交流得到舒缓排解。
5、老人梦见自己从坟边走过,预示着晚年健康幸福,可以安享天年。
6、女人梦见自己从坟边走过,预示着你近期将会出远门,行善多者会遇贵人,相反多加注意。
7、男人梦见自己从坟边走过,预示着你近期爱情运一般,持续很久的爱情也可能一不小心没了。
8、出行的人梦见自己从坟边走过,建议遇雨则止,延后再出发。
9、上学的人梦见自己从坟边走过,意味着名落孙山。成绩差。
10、做生意的人梦见自己从坟边走过,代表经营不利,成长缓慢,亏损停止营业。
11、本命年的人梦见自己从坟边走过,意味着夏秋之季运多阻碍,冬春来时可平顺。
12、投资者梦见从坟边走过,预示着财运见涨。注意不要大投资,节约积蓄增长财富。
梦见不同的坟墓
1、梦见很多坟墓,有偏财运,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可以尝试娱乐方面的投资,效果会不错。但要注意了解市场的行情和成本的控制,不宜涉足不熟悉的领域。
2、梦见新坟墓,整体运势表现平平,有不少整理、清理、整修的事情要做,包括自己的居处环境都需要你进行整顿,这些事其实是之前就已酝酿或计划好的,忙完这些事,你才有心思着手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
以上内容是关于梦见别人死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和为什么有的人做梦梦见别人死了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上一篇:梦见跟人吵架是什么意思女人 梦到自己和女人吵架什么意思呀
下一篇:更多解梦
本文标题:梦见别人死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 为什么有的人做梦梦见别人死了
本文链接:http://m.xzfx123.com/article/8222.html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梦见别人死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梦见跟人吵架是什么意思女人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已婚妇女梦见和老公吵架吵得很凶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梦到吃饭女人梦见吃饭是什么预兆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梦见又买了一辆新车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梦...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梦见打牌赢钱了是什么预兆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梦见理发师给别人理发是什么意思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周公解梦梦见发大水了是什么征兆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最近老是梦见去世的亲人怎么回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梦见前男友是什么征兆自己很生气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