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是: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
1、而立之年:30岁。而立之年顷旁解释为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用于男性。
2、不惑之年:40岁。不惑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ùhuòzhīnián,意思是指人到中年察侍(这里中年指四十岁),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
3、知命之年:50岁。出处《》:“。”解释为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
4、耳顺之年:指60岁的代称。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败乎吵。
5、花甲之年:60岁。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
6、古稀之年:70岁。出处:唐·《草堂诗笺》十二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为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而立——30岁,不惑——40岁,豆蔻——13岁(乱清形容女孩子),弱冠——20岁(形容男子),古稀——70岁。
详细解析如下:
1、而立、不惑,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因此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
2、豆蔻,出自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因此,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3、弱冠,出自《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因为在古代,男子20岁会行冠礼,故用以“弱冠”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
4、古稀,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人生七十古来稀”。大意是指,到了70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扩展资料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告笑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大意如下:
三十而立——人在30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40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50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另一种解释:看清事物的真相,自然的繁衍事实;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并非是一种对自己生命妥协的负面心态,而是对追寻学问、获得人生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大道)。
六十花甲——60在阴历来算,已经天干地支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六十耳顺——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是指:清楚看明白各人观点不同、欲望不同、处境不同、心态、情绪等的不同,言语表态等等都能够释然,容纳了,但不等于接受了。
七十古稀——70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哗友前头了。(另解:已经很稀有了,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不惑是指男子四十岁,古文中曾经不是有一篇课文吗?其中就有一句话,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三十岁的时候就能够自立,四十的时候就有所疑惑,五十的时候就知道了上天的命。
这说明了人一到了四十岁,就能够明辨事理,并且还达到了一定状态的自我评价,不同的阶段所达到的生活状态也会有所不同。古人对年龄的称呼有的时候是不用数字来表示的,古人称三岁、四岁到八岁、九岁之间的儿童称他为纤棚垂髫,因为髫就是古代儿童头上垂下来段竖悉的短发。
人们把五岁的人称为束发,把二十岁的称之为弱冠,把三十岁的称之为而立,把五十岁的称之为知名也可以叫作百命,把六十岁的称之为花甲也就是耳顺,把七十岁的称之为古稀,而八十到九十之间则被称之为耄耋,百岁则为期颐。
除了称呼以类之外,对于年龄的个东西还是有别的称呼,就比如:儿童九岁叫教数之年,外傅之年是指儿童十岁的时候,舞勺之年是指儿童十三岁的时候,瓜破之年是指十六岁的女子,五十岁的人被称为仗家之年,而仗乡之年则是六十岁的人,而那仗国之年是指那七十岁的人,最后杖朝之年则是八十岁的人,一百二十岁的人我们称他为花甲重开,一百四十岁的是古稀双庆。
最后,古代对与成年礼特别的重视,在握乎古代男子的成年礼叫作冠礼,代表着这个人已经长大,可以进行婚嫁等等,从而参加一些成年人可以参加的活动,不再是小孩子了;男子叫冠礼,女子叫笄礼,两种截然不同的叫法也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其实不管是冠礼还是不惑,都是对年龄的一种表述,在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下一篇:更多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