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
试题分析:荀子源旁的话描述的是只听、只见、只知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行乱塌动,要实践,而且通过实践获取的知识并需最终用于指导实践,这体现了实践出真知,而且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实践,①③符合题意;获取知识有很多途径,并不只雹陪橡是通过实践,②错误;④没有体现实践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C。 |
意思是: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
出自战国荀子的《荀子·儒效》。
节选原文: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厘,无他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
译文:
不听不如听到,听到不如亲眼看到,看到不如知道,知道了不如亲自实践。做到知行合一达到极致了。通过实践,就能明白事理,明白事理,就能成为圣人。圣人,把仁义作为根本,恰当的判断是非曲直,言行一致,丝毫不差,这并没有其他的窍门,就在于把学到的知识切实地付诸实践。
所以听到而没有亲眼看到,即使听到的很多,也必定会出现错误,看见了却不知道,虽然记住了,也必有错误;知道了却不付诸实践,即使知识很多,也将会陷入困境。没有听见,也没有看见,即使做对了,也不是仁,把偶然当作根本方法来做事,这样做一百次就会失败一百次。
扩展资料
《儒效篇》,是儒家经典著作的第八篇。儒效,即儒者的作用。
本篇除了论述大儒的作用外,还论述了圣人、君子、劲士、儒雅、小儒、俗儒、俗人、众人、鄙夫几类人的德行,并强调了学习与法度的重要性。
荀子是新兴的思想家。含粗歼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传统。
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
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应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繁荣发展。
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在有名的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博学并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则能“知明而行无过”凳散,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
他非常重视谈冲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他也提出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参考资料来源:
上一篇:有几个生肖 将门生肖有几个生肖
下一篇:更多星座